第24章
也是想掌握自己的人生,不受人摆布,所以你现在的情况,我感同身受。只是现在我们得以大局为重,要是桓蒋真的不成器,你也可以有正当的理由拒绝这门亲事,但现在,作为桓家的准儿媳,你留在寿春,与城中百姓共存亡,这才是世家贵女应该做的事。” 刘婷云的眼中闪过一丝惊慌之色,声音有些发抖:“你,你说这寿春有危险,很快会给秦军攻击?” 刘裕点了点头,正色道:“不错,秦军这回百万大军南下,淮北是不可能防守住的,一旦淮北沦陷,那寿春就会首当其冲,我也不妨告诉你,这 次的亲事,就是要谢家与桓刺史齐心协力,尤其是让桓刺史的兵马能听从 玄帅的指挥,以寿春为诱饵,与敌决战,现在我军的粮草未集合完毕,需要争取时间,所以,守住寿春,就是守住大晋的命脉。” 刘婷云咬了咬牙:“就是说,我在这里有生命危险,即使这样也不能退?” 王妙音拾起了刘婷云的手,只觉得掌心尽是汗水,但皮肤却是冰凉,她与刘婷云相识多年,知道这姑娘是真害怕了,柔声道:“婷云,不要怕,我们是好姐妹,你在这里,我也会在这里的,有刘大哥,有玄帅的千军万马保护我们,不会有事听。” 刘婷云长叹一声,摇了摇头:“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,我还能说什么呢?罢了,就依你们,我就留在这里好了,是死是活,都是命数。” 刘裕微微一笑:“其实不止是玄帅,就连荆州的桓家世子桓玄,这回也领兵前来援助,就驻扎在寿春城外,刘小姐知否?” 刘婷云一下子睁大了眼睛,刚才的满脸不甘不愿,顿时烟消云散,她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兴奋:“什么,桓世子,桓世子他也来了?” 刘裕心中暗叹,以前就感觉这刘婷云对桓玄的好感溢于言表,这次更是证实了这点,也许让她嫁给桓玄,才是心甘情愿的事,虽然刘裕极为讨厌桓玄这个人,但看来也只有他,能给此女幸福了。 想到这里,刘裕点了点头:“不错,不过桓世子有他的考虑,他的军队驻扎在城外,刘小姐,现在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,如果守下了寿春,你大概有见桓世子的机会。” 刘婷云用力地点了点头:“我知道了,我不会再惹事,不会再闹了,刘裕,请你转告桓世子,让他好好杀贼,好好表现,你就说,就说婷云永远会为他祈福的。” 桓玄那阴冷的声音从门外响起:“刘小姐,谢谢你的好意,桓某感激不已。” 刘裕的脸色一变,而刘婷云几乎要激动地晕了过去,她的一双眸子紧紧地盯住了正从门外缓步直入的桓玄,讶道:“我,我不是在做梦吧,真的是桓世子吗?” 桓玄的嘴角微微地上翘着,眉宇间带着一丝难言的忧伤之色,他叹了口气,对着屋内的三人道:“出事了,桓蒋桓公子他,已经往生了!” ===第三百五十五章 婷云喜从天而降=== 即使是镇定沉着如刘裕,听到这话后,也不免脸色大变,刘婷云吃惊地张大了嘴,半天说不出话,而王妙音直接从坐榻上坐了起来,杏眼圆睁,失声道:“怎么可能?桓公子昨天不还好好的吗?” 桓玄轻轻地叹了口气,摇了摇头:“祸福无绝对啊,各位,你们在这里争论这桓公子的外貌,人家心里也有数,为了能迎娶美娇娘,干脆狠了狠心,让他的两个外甥操刀,直接割掉了他下巴上的瘤子,只可惜没止住血,创处大出血,很快就往生了。” 刘裕怒目圆睁,直盯着桓玄,厉声道:“两个外甥操刀?这是怎么回事?为什么你一到寿春,就出这种事!朱绰将军何在?!” 桓玄冷冷地说道:“刘裕,你是在怀疑我吗?自始至终,我都在城外,并没有跟他们有过任何接触,朱将军也只是带着杨秋去见了徐将军,然后马上就回了城外的军营,这件事情,还是我们安置好了城外营地之后,回寿春时才知道的!” 刘裕咬了咬牙:“桓蒋一向懦弱,他的两个外甥都只是十岁左右的小孩子,怎么会突然做这种事情?一定是有人指使!” 桓玄微微一笑:“桓蒋娶亲之事,城中无人不知,而他是个什么样的人,连我在城外都听说了,要是送上门的媳妇娶不成,那桓家的脸以后往哪里放?朱家的那两个孩子,平时虽然经常欺负桓蒋,但也没少为他出头打架,所以他们做这样的事,很合乎情理啊。” 刘裕的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,盯着桓玄:“现在朱家两个孩子何在?” 桓玄勾了勾嘴角:“出了这么大的事,他们已经吓呆了,朱绰将军不敢护短,已经把他们拿下,送交了徐将军处置,而朱将军本人也自入监牢,听候发落。因为他本人没法来了,所以我作为他的上司,长官,过来通报你们一声,还请你们把这个消息,尽早地传达给谢镇军那里。” 刘裕沉声道:“这次我既然是有护卫之责,现在就有义务把此事弄个清楚,如果要审朱家的两个孩子,我必须在场。” 桓玄微微一笑:“可以,这是自然。不过,十岁的孩子,只怕你也不可能审出什么。本就是小孩子闹事之举,没想到玩出人命。你刘裕在京口的时候,不也经常出手很重,致人重伤吗?” 刘裕冷冷地说道:“这是两回事,谁都知道这样大的瘤子割了是有生命危险的,即使是十岁的孩子,也会知道此事不可为,所以他们为啥会这样做,我必须弄个明白,从现在开始,我也要跟朱家两个孩子呆在一起,他们的饮食喝水,我要亲自查验,在玄帅派人来之前,我必须要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。” 桓玄冷冷地说道:“刘裕,你这样做是对徐将军的不信任,不要忘记你的身份,你只是一个小小的幢主,不是这里的太守!” 刘裕的表情变得坚毅而镇定:“我是送亲的,就必须对这次的事情全程负责,现在出了这么大的事,不能再有任何的闪失,桓蒋的尸体不许动,那两个孩子我必须要亲自监护起来,这不是对谁信任不信任的问题。还有,桓太守,此事好像跟你没什么关系吧,你的部下之子犯了事情,为什么你要如此积极呢?” 桓玄摇了摇头:“朱家是我们桓家的老部下,他家出了事,我作为桓家世子,自然要过问,而且于公来说,现在桓蒋死了,桓豫州接下来会怎么样,会不会影响我大晋这回的抗秦之战,也是我所关心的事情。所以这次,我会在寿春一直关注此事,直到有个结果。” 刘裕冷冷地开口道:“不用多说了,我现在就要去见朱家的两个孩子,麻烦桓世子带我去见徐将军。妙音,玄帅那里,还请你立即通知。” 王妙音点了点头:“好的,刘大哥,你去吧,这里有我。” 刘裕扭头看向了刘婷云,只见她的目光完全就落在桓玄的身上,脸上居然还有一丝笑容,对于她来说,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,甚至是做梦都想要的。刘裕心中暗叹,嘴角勾了勾,说道:“刘小姐,这次的事情结束之前,还委屈你继续留在这里,等玄帅他们进一步的安排。” 刘婷云笑着点头道:“没关系,刘幢主,你去忙你的事吧,不必管我,我就在这里,哪也不去。” 桓玄看着刘婷云,微微一笑,行了个揖:“刘小姐,有空的时候,我会来看你的。这些天还请你多委屈一下了。” 刘婷云连忙道:“不,不委屈,有桓世子在,我做什么都可以的。” 刘裕不想给这二人再相处的机会,沉声道:“那还请桓世子带卑职去见徐将军吧。” 桓玄点了点头,转身就走,刘裕紧随其后,只剩下二女还留在厢房之中。 当两个男人的身影消失在院外之后,刘婷云突然嘤咛一声,从床上跳了起来,双手合十,欣喜若狂,不停地说道:“上天有眼,佛祖保佑,我终于,终于不用嫁给那个丑八怪啦!” 王妙音叹了口气:“毕竟是你的未婚夫婿,退一万步说,那也是条命,你这样说,不怕佛祖怪罪吗?” 刘婷云哈哈一笑:“好了好了,我的姐姐,你应该知道我现在有多开心,何必打击人家呢。你现在找了那个刘裕,真的准备以后就嫁他?” 王妙音的眼中闪过一丝幸福之色,粉面微红,轻轻地低下了头:“这个,这个还要看父母大人,相公大人的命令呢。” 刘婷云笑道:“不过我真的挺佩服你的眼光的,京口时的刘裕,就是个乡野粗汉,谁知道加入军队之后会一飞冲天。不过,我若是你,还是不会嫁给这种男人的,毕竟,门第相差太多了。好姐姐,这回的事情冥冥中似有天意,你跟刘裕的事情,最好还是三思吧。” ===第三百五十六章 小巷之中双雄对(一)=== 王妙音的神色变得坚毅,她摇了摇头,说道:“我看上刘裕,从来不是因为他的出身,或者门第,而是第一眼见他时,甚至以前在建康时听到他的事迹时,就已经倾心于他了,他是我命中注定的丈夫,不管发生什么事情,我都不会改变的。” 刘婷云微微一笑:“你不后悔就好。不过,这回刘裕送亲,现在桓蒋死了,这事可以说办砸了,你说,会不会影响他以后在军中的地位呢?” 王妙音正色道:“我相信刘大哥一定会处理好此事的,他从不会让我失望,这次,也是一样!” 刘裕跟在桓玄的身后,四五个护卫走在他们的两边,离开了这个驿站,他们直接就向着刺史府而去,刘裕在送亲的时候去过刺史府一次,对于道路早就烂熟于心,这也是他的一个特质,即使是再大的城市,只要让他走过一次,那些道路交通,城防布置,都会记在心里,毫厘不差。 可是七拐八拐之后,一行人走进了一条僻静的小巷,刘裕停下了脚步,冷冷地说道:“桓世子,你去的好象不是刺史府啊。” 桓玄停下了脚步,转过身,微微一笑:“刘幢主好眼力,不错,在去见徐将军之前,我有些话想跟你说,不知道刘幢主是否愿意呢?” 刘裕勾了勾嘴角:“在下身份卑微,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的公事,只怕跟桓世子说话的机会都没有,不过现在出了这么大的事,我觉得还是尽早去见徐将军和两个孩子的好。” 桓玄摆了摆手:“不急在这一会儿,徐将军应该会好好看管他们的,刘幢主,我一向很欣赏你,有些话一直想跟你说,只是没有机会,这次难得你我可以单独相处,就不愿意给个机会吗?” 刘裕心念一转,桓玄这次姿态放得如此之低,也许可以从他的话里听出一些端倪出来,桓蒋已死,虽然几乎可以肯定是桓玄做的手脚,但是越是如此,越是需要弄清楚桓玄下一步的打算,想到这里,刘裕点了点头:“那卑职洗耳恭听。” 桓玄挥了挥手,沉声道:“你们都退下吧。” 为首的一个强壮护卫迟疑了一下,说道:“世子,我们…………” 桓玄笑道:“跟着天下无敌的勇士刘幢主在一起,我的安全不用担心,你们先退下吧。” 这些护卫行礼而退,守住了巷子的两边,隔了几十步远,也不至于听到二人的对话,偶尔有几个好奇的路人探头探脑地向这巷子里张望,都给这些护卫出手赶走了。 桓玄吁了一口气:“刘幢主,到了这里,我想咱们也不必打马虎眼,开诚布公地可以谈谈了。你有什么想问的可以问我,但我问你的时候,也希望你能如实回答。” 刘裕的眼中光芒闪闪:“既然如此,那在下就直接问了,这次桓蒋的死,是不是桓世子的指使呢?” 桓玄微微一笑:“不错,是我干的。” 刘裕咬了咬牙:“为什么?你不怕桓豫州知道此事,会跟你们荆州桓家翻脸,甚至开战?” 桓玄平静地摇了摇头:“他就是明知是我干的,也不会这样做。跟刘家联姻就是跟谢家联姻,他在做这个决定之前,就应该知道我们桓家可能的报复。除非他学袁真一样投敌叛国,不然的话,是绝对不敢跟我们起了正面冲突的。毕竟,只有我们点头,他才能坐在这个位置上。” 刘裕冷笑道:“既然如此,桓世子何不当面承认是你做的?而要把罪责这样推在两个小孩子身上呢?” 桓玄微微一笑:“有些事情,表面上的功夫还是得做做,你看,也只有在这里,我才会跟你这样开诚布公地谈话吧。” 刘裕咬了咬牙:“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做,把那两个孩子灭口吗?” 桓玄摇了摇头:“不会,这两个孩子我会保护的。而且桓伊也不会对他们下手,因为 ,他们也是桓伊的外孙。” 刘裕长叹一声,黯然道:“这都给你想到了,你真行。算了,此事我先不过问,出了这巷子,我该怎么办还会怎么办。不过,我想知道这次秦军南下,你们桓家想干嘛?这样破坏抗战大局,大晋真的亡了,你们能有好处吗?” 桓玄微微一笑:“有你刘幢主这样的精兵猛士在,大晋怎么可能亡?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身边的那个鲜卑人,还有他的那些鲜卑骑士从哪里来的,慕容垂跟谢家暗通款曲,难道跟我们桓家就不会?你可别忘了,现在跟他当面对峙的,是我们桓家军队呢。” 刘裕的眼中光芒闪闪:“你这算是威胁还是交易?用慕容南的事情,来换取玄帅不追究这次的事?” 桓玄笑道:“我喜欢你的一点,就是你的头脑非常灵活,非常聪明,虽然出身草莽,但是上层世家间的这些争斗,你是一清二楚,甚至比不少世家子弟都要懂事呢,所以说,谢家的眼光真的不错,只可惜我去京口晚了一步,时也命也。” 刘裕冷冷地说道:“到目前为止,谢家用的都是光明正大的阳谋,也是一心为国,值得我追随,但是你桓家,却是为了跟谢家争斗,千方百计地出阴招,用诡计,即使叫我选择,我也不会站在你们这一边的。因为,我做人有基本的良知和底线!” 桓玄冷笑道:“刘裕,你看到的只是谢家好的一面,他们家黑暗的一面,是不会展现给你的,你看到我们的也只是黑暗的一面,而我们家好的一面,谢家也不会让你看到。对于人才的争夺,自古如此,就象朱绰,难道他就没有良知和底线吗?但我们桓家对他有恩,他就会站在我们一边。” 刘裕咬了咬牙:“你们世家间的争斗,不能坏了国家大事,更不能在敌军压境之时再这样,这个底线,谢家有,你们没有。” 桓玄微微一笑:“底线?请问大晋是谁的天下,谁的国?一个国家不应该君主最强,才能保护子民吗?谢家,王家这些家族,虚君实权,多年来把皇帝当傀儡,自己在幕后决定一切,压制象我们桓家这样有大功的家族,他们又有何底线了?” ===第三百五十七章 小巷之中双雄对(二)=== 刘裕的眉头深锁,从感情上,他不想相信桓玄说的这些话,但隐约之间又觉得有这么一点道理,当年王家谢家联手阻止了桓温篡位之事,此事天下皆知,但是这样的举动,究竟是出于大义,还是出于家族私利,又有谁说得清呢? 桓玄看到刘裕没有回应,微微一笑:“刘兄,这里是寿春,也是先父大人第三次北伐的出发地,世人都知先父大人最后败在燕国慕容垂的手下,几乎性命不保,而四万多精锐的荆州将士,也只回来数千人,我桓家几乎一战失掉根本,元气大伤,但我们真正输在哪里,你知道吗?” 刘裕勾了勾嘴角:“因为时任豫州刺史的袁真,消极应对,没有打通邗沟水道,所以后方的粮草不济,前方大军缺粮,军心浮动,给慕容垂抓住机会,打了防守反击,最后粮尽退兵时给慕容家的骑兵千里追杀,才会有枋头之败。” 桓玄叹了口气:“这只是你能看到的真相,但你看不到的,却是袁真受了谢安和王坦之的指使,故意在后方拖延军粮,想要害死先父大人。” 刘裕的双眼圆睁,沉声道:“你说这话,可有凭据?” 桓玄冷笑道:“这种事情怎么可能有公开的证据?就跟我这回弄死桓蒋,破坏了谢家和桓伊的联姻一样,世家子弟自然心知肚明,但对外,则不能公开。” 说到这里,桓玄勾了勾嘴角:“不过刘裕,你是聪明人,袁真后来投敌叛国,就是因为我们桓家没办法跟王家谢家公开翻脸,只能拿他当出气筒,只是此贼给人利用完了后,直接一脚踢了,王坦之和谢安把自己择得干干净净,没留下任何证据,也对他见死不救。” “而先父大人几乎北伐送命,自然要找他出气,所以他只能投降燕国,这一手先父大人早就料到,在攻寿春前就在燕国行了反间之计,让燕国君臣互疑,慕容垂被逼出奔,所以燕国无法援救袁真,我们就一举拿下寿春,这是复仇,为死难的几万将士复仇,也是对王家和谢家的警告!” 刘裕冷冷地说道:“这只不过是你的自说自画而已,我不会轻信的。” 桓玄笑道:“我有必要对你这样一个小小幢主编造故事吗?你想想,袁真这样的叛国罪人,畏罪自杀之后,王坦之和谢安操纵的朝廷,居然下令不许戮尸,他们明知我桓家,还有朱家跟袁氏有血仇,却下了这样的令,这不就是想保袁家一点尊严,给还跟着他们的世家看吗?” 刘裕勾了勾嘴角:“所以你们就偏偏要开棺戮尸,跟王家和谢家对着干?然后你先父大人就一定要行篡逆之事?” 桓玄咬了咬牙:“没错,就是这样。大晋南渡以来,可以说一直没有掌权的皇帝,一直是傀儡,所以权力就落在了王家,谢家这些家族的手中。我的先大父为国平叛时战死,可是先父却没有得到任何爵位和官职,若不是他孤身一人手刃了仇人,名满天下,又怎么可能有我荆州桓家的崛起?” “当时的皇帝为何会把公主下嫁给先父大人?不就是想利用这个驸马,从外藩起势,反过来制约控制中央的王家,谢家,庾家这些家族吗?这样也好,他们皇帝和高门世家勾心斗角,打成了一团,才有先父大人趁机以北伐建功,掌控荆州,有改朝换代之势。” 刘裕冷笑道:“你也承认,你先父北伐不是为了收复失地,动机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篡位之举争取军功和名望罢了。这种事情,你让我,让天下人都能心服吗?” 桓玄微微一笑:“起码我们桓家是实打实的功劳,是一刀一枪拼来的,司马氏的天子,王家,谢家这些高门家族,可曾亲冒矢石,建功立业?他们只想保自己的权势和江山而已,连祖宗的坟地都不去收复,刘裕,如果是你,会追随他们,还是会追随我们?” 刘裕正色道:“我会追随动机纯粹,保家卫民的英雄。桓玄,你们桓 家的动机一向不纯,即使是在你先父大人的时期,我想我也不会去追随的。现在我明白,为什么当年王猛没有跟你先父大人南下了。” 桓玄冷笑道:“那你为什么会追随谢家?就因为他们出手救了你?帮你还了赌债?还是因为他们用了美人计,送给你一个高门贵女?” 刘裕哈哈一笑:“桓玄,你也太看轻我刘裕了吧,大丈夫立身于世,岂能给这些钱财女色收买?如果不是谢家出手,我大不了直接砍了刁家那几条狗,然后浪迹天涯,我追随玄帅,是因为他承诺北伐,收复失地,我敬佩他的人品,气节,而且这两年来,他一向是这样做的,没有让我失望。” 桓玄冷冷地说道:“是么?那你以后就看着他会不会北伐好了。还有,王妙音不就是他谢家用来让你入赘的么,你敢不承认?” 刘裕摇了摇头,正色道:“当然不是,我和妙音是两情相悦,她一个弱女子,肯为了国家,亲身赴险,这就值得我刘裕尊敬。我跟她的爱情,也是一起同生共死时建立起来的,绝非那种单纯为了利益的联姻交易。” 桓玄冷笑道:“是么,为什么谢家就偏偏给了你这种跟美人千里相伴的机会,不给刘毅,不给何无忌,不给刘敬宣呢?刘裕,不要自欺欺人了,你跟王妙音的事,本质上跟刘婷云和桓蒋没有区别,你们都不过是谢安的棋子罢了。” 刘裕摇了摇头:“我跟妙音真心相爱,不为权势富贵,即使将来我解甲归田,成为一个京口农夫,她也会跟着我。桓玄,也许对你来说,人世间的一切,包括亲情,婚姻都可以拿来交易,但我不是这种人,妙音也不是!” 桓玄叹了口气:“我相信将来有一天,你会知道自己错的有多厉害。刘裕,我们也不用弯弯绕了,今天我来找你,就是想问你,有没有兴趣来我们荆州,我会让你成为我们桓家军的头号大将的!将来,你也一定会是我桓氏天下的首功之臣!” ===第三百五十八章 威逼利诱不能屈=== 刘裕面无表情地说道:“桓玄,我刘裕不是会给功名利禄吸引的人,你用这高官厚禄来吸引我,怕是找错了人。” 桓玄微微一笑:“可是我这回开出的,不是官爵,而是能满足你建功沙场,青史留名的条件。你不是想要北伐吗,你不是想要把胡人赶出中原吗?可以,谢家能答应你的,我们桓家一样能做到,而且,只会比他们更坚决。” 刘裕的眼中冷芒一闪:“我凭什么信你?” 桓玄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:“因为,谢家不需要通过北伐建功,也可以继续玩这种虚君实权的把戏,做个山中天子,但我们桓家要的可不是这个,我们要的,是先父大人所想的,是实打实的皇位。要做到这点,只有扫荡两京,恢复失地,建立盖世的功劳才可以。怎么样,刘裕,你现在的想法有没有起变化?想不想跟我们桓家一起打拼自己的天下?” 刘裕的心中一动,从桓玄的眼神之中,他看出了勃勃的野心,看出了那火焰般的,但他知道,桓玄说的没错,这样一个阴谋家,把自己心中所想的事情,不加掩饰地在自己的面前公开,还真的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真诚呢。 不过刘裕一想到谢安对自己那和蔼可亲的微笑,谢玄跟自己在一起时,那如沐春风的感觉,还有跟王妙音的两情相悦,那一瞬间的动摇,顿时也就不存在了,他看着桓玄,坚定地摇了摇头:“桓玄,谢谢你看得起我,跟我说这个,但是我刘裕已经发过誓,要效忠大晋了,谢家对我有大恩,而且也一直在帮我实现自己的抱负,从我的角度,没有任何理由背叛谢家。” 他看着桓玄,平静地说道:“你父亲桓温,对大晋有大功,所以无论是王家还是谢家,都无法压制他,也无法阻止他在荆州成了气候,但反过来说,如果不是国家对你们桓家有恩,你们又怎么会有今天的地位?荆州说到底是大晋的,不是你们桓家一家的私产,这个道理,我觉得你父亲临死前明白了,但你却没有明白,真是可惜。” 桓玄的眼中闪过一丝愤怒:“先父大人早就说过,不能流芳百世,也要遗臭万年,这话都说出来了,其改朝换代之心已经不言自明,有什么后悔的。你这话是对先父大人的侮辱!” 刘裕摇了摇头:“如果你父亲真的一不做,二不休,那为什么死之前不杀了王坦之和谢安,自己强行登基呢?这遗臭万年之事,终归还是嘴上说说,没有真做啊。” 桓玄咬了咬牙:“那是因为王坦之和谢安身后的高门世家不同意,我爹何等英雄,早就掌握了大晋的兵权,废立之事也已做过,就连简文帝自己写遗诏时都直接同意先父大人可自行决定是否登基,若不是那谢安作梗,现在的天下早已经不是司马氏的了。” 刘裕微微一笑:“可是谢相公就算作了梗,改掉了遗诏中的这句话,你父亲明知如此,还是没有强行登基,甚至也没有杀谢安和王坦之,这不就是他在最后关头还是作出了理智的选择吗?强行登基就是乱臣贼子,诛杀忠良就是要跟天下人为敌,到时候只怕别说皇帝没的做,就连打拼一生的荆州,也无法保全了吧。” 桓玄长叹一声:“先父大人奋斗一生,能做到这点,已经很不容易了,他功高盖世,于大晋司马氏有存亡继绝之恩,本身又是晋国的驸马,要改朝换代,有何不可?如果换了是我,在他那情况下,一定不会放弃的!” 刘裕笑道:“这点我相信,所以你不是你爹,他比你成熟,稳重得多,如果是换了你爹,也许我会考虑投入他的麾下,北伐建功,就象那个髯参军郗超一样。不过,你对皇位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于北伐功业的渴望,你爹所追求的,更多还是历史上的名声,而你,是不会在乎这些的。” 桓玄的眼中闪过一道凶光:“你说的对, 我就是这样的人,要么为帝,要么为贼,我桓家祖先就是忠臣良将当得太多,太久了,所以总是要给这些帝王所驱使,明明可以主宰天下,但只能为人臣子,谋士,受制于人。这样的日子,我可不想再过了。刘裕,你如果肯帮我,那我必倾心对你,荣华富贵,青史留名,都不会少了你的,但你若与我为敌,我绝不会给你任何反悔的机会!” 刘裕面无表情地摇了摇头:“桓玄,我意已决,不用多说。同样的话我也回给你,你可以去争你的皇位,只要你别误了国家大事,我不会管你。但是你要是在强敌压境之时,做亲痛仇快之事,影响我军抗秦的大局,到时候,不管你是桓家世子还是朝廷大员,我都不会放过你的!” 桓玄的眼中冷芒一闪:“你能怎么个不放过我?刘裕,别把自己真当盘菜了,现在的你,不过一个小小幢主,只要我一句话,要弄死你就是弄死个蚂蚁一样,谢家也不会因为你这样一个小角色,在这个时候跟我们桓家作对!” 刘裕微微一笑,直视着桓玄:“桓玄,这样吓人多不好?这种事你又不是没做过,建康城中那些对谢家不利的流言,都是直指谢家如何庇护我这个京口草民,难道不是你放出去的?你早就想制我于死地了,以为我不知道吗?” 桓玄的脸微微一红,转而冷笑道:“那不过是一些小打小闹而已,我还没用全力呢,如果到了我们逼谢家不得不交易的时候,你看看他能不能再保你!” 刘裕冷冷地说道:“可惜啊桓玄,你的叔叔可没你这样不择手段,毫无底线。什么时候等你能真正地掌握荆州,成为桓家的家主,再来说这话吧。不过我奉劝你一句,你叔叔有自己的儿子,到时候这荆州能不能到你手上,还要两说呢!” ===第三百五十九章 寄奴亦有动摇时=== 桓玄的眼中闪过了一丝惊惧之色,尽管只是一闪的事情,但刘裕知道,这话说到他内心最害怕的东西了,对于面前的这个男人来说,最在乎的是权力,最怕失去的,也同样是权力。 刘裕看着桓玄,冷冷地说道:“虽然我并不认为荆州就应该是你们桓家的,但是,现在的情况毕竟是你桓家经营了荆州几十年,荆州士民不知有皇帝,不知有朝廷,只知有桓刺史,不过,你父亲死时,你太年幼,所以桓家为了保住荆州,只能由你的叔叔来接手,现在你已成年,你叔叔年事也高,但你的几个堂兄,都是骁勇善战的猛将,以你桓家的传统,顶着世子之名的你,能不能在你叔父百年之后接手,都未可知呢。” 桓玄一咬牙,抬起了头,看着刘裕,沉声道:“这就是我看重你的原因,我桓家多的是猛将,尤其是我的几个堂兄,桓石虔,桓石民他们,都让敌人闻风丧胆,但是他们对我的位置也构成威胁,所以,我不能给他们太多建功的机会,刘裕,这是你的机会,我看重你胜过看重我自己的堂兄弟,你还感受不到我的诚意吗?” 刘裕摇了摇头:“你谋来谋去谋的是自己的地位,在你家你要谋家主之位,在大晋你要谋那皇位,你这样的人,连自己的亲人都要忌惮,又怎么可能在我的身上投入真情呢?一旦你利用完了我,只怕第一个就会把我除掉吧。” 桓玄哈哈一笑:“我还要靠你打天下呢,怎么舍得把你除掉?再说了,你刘裕不是没有功名利禄之心吗?又不会跟我争夺天下,既然不对我构成威胁,我们就不会有根本的利益冲突。谢家可以招你为女婿,我也可以跟你联姻结亲,天下的好女子,可不止王妙音一个哦。” 刘裕叹了口气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,桓玄,有的事情,是永远谈不到一起的,你可以继续做你的皇帝梦,不过,请你先把家主之位拿到吧,至于我,现在只想着打败秦军,继而收复失地,夺取中原。如果谢家真的象你所说的这样,只顾自己家族利益,全无进取之心,也许我会考虑你今天所说的这些话。” 桓玄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之色:“你这话可是当真?” 刘裕微微一笑:“你把谢家看成跟你一样,只图权势之家族,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认知,我想,事实会证明你错得有多厉害。桓玄,我劝你一句,过于热衷权势,只会让自己陷于其中,到了最后,本能得到的东西,也未必保得住。” 桓玄哈哈一笑:“那就到最后用事实说话吧。刘裕,咱们可以先小小地打个赌,你说谢家一心为国,不图权势,那这次的联姻失败,你觉得他们会如何处理呢?” 刘裕不假思索地说道:“当然是一查到底,找出凶手,就算冲着对桓伊有个交代,也会这样做的。” 桓玄冷笑道:“你太高估谢家的节操了,我跟你在这里聊了这么久,这会儿王妙音对谢安,谢玄的飞鹰传信,只怕也已经到他们手上了,到了晚上,那边的处理结果就会出来,一定是息事宁人,不再追究!” 刘裕的心中一动,理智告诉他,很可能是这样的情况,但是感情上他却不愿意相信,他摇着头:“不,不可能的,这样做,桓伊不会答应,而且这会破坏抗秦的大局。” 桓玄笑道:“刘裕啊刘裕,你还是嫩了一点,如果此事追查下去,就算查出是我做的,那又如何?你觉得在秦军南下之时,北府军那边会为了一个桓伊的傻儿子,跟荆州这个强藩开战吗?别说是谢家了,就是桓伊,也只能打落牙齿往嘴里吞,谁叫他不守中立,去跟外人联姻呢?” 刘裕闭上了眼睛,长叹一声,这回,他真的是无法反驳桓玄的说法。 桓玄转身向着巷外走去,他的声音在小巷的两边石墙上回荡着:“刘裕,记住我们今天的 谈话,当你改变想法的时候,随时可以来找我,谢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家族,你自己看结果就是。” 刘裕在小巷之中思考了很久,桓玄刚才的话,一句句地浮上了他的心头,谢安的那张和蔼可亲的脸,一直在他的眼前挥之不去,他的心里不停地在问自己,谢家真的会跟桓玄所说的一样吗? 天色已经渐渐地暗了下去,刘裕一边想着,一边站起身,他也不知道这个时候该何去何从,突然,一个熟悉的声音从他身后响起:“你怎么躲到这里了?让我们一通好找!” 这个声音把刘裕的思绪从刚才拉了回来,他回头一看,慕容南换了一身便装,抱着臂,就站在他的身后,巷子的两端,桓玄的那几个护卫早已经跟着主人一起离开了,天黑得很快,可是慕容南的那一对明亮的眼眸,却是在这夕阳的照耀之下,闪闪发光。 刘裕看着慕容南,突然心里有一阵亲切感,不知为何,桓玄的话让他突然对王妙音也有一种难言的陌生感来,她真的是爱自己,还是因为家族的计划要跟自己在一起?在跟桓玄对话前,刘裕是毫不怀疑的,但现在,却是平静的水面有了一丝小小的波澜,让他自己也不是那么确信了。 刘裕勾了勾嘴角,勉强挤出一丝笑容:“怎么是你啊,找我有事吗?” 慕容南没好气地说道:“你不是要去刺史府的大牢里看那两个朱家小子吗,可你却不在,桓玄也不在,王妙音那里正急着找你商量事情呢,若不是我一路找一路问,哪知道你在这小巷子里白日做梦呢。” 刘裕轻轻地叹了口气:“这个时候能看到你,真的挺好,朱家兄弟那里我现在不想去,慕容南,有些事情我想找你聊聊,不知道你是不是愿意听我说些胡话呢?” 慕容南勾了勾嘴角:“我就知道你的心神不定,好吧,有话直说,但愿你出了这个巷子后,能成为那个我熟悉的刘裕。” ===第三百六十章 恩义之说有双标=== 刘裕看着慕容南,轻轻地说道:“你们慕容家在秦国,按说苻坚待你们也不薄,为什么处心积虑地要反叛呢?只是因为要复国这么简单?” 慕容南勾了勾嘴角:“你今天怎么突然想起问这事了?我早就说过,我们是为了复国,不一样的。” 刘裕叹了口气:“你们慕容家,自古以来都是居于辽东,从汉到晋,都是向中原汉人王朝称臣,为什么不守臣节,最后自立称帝呢?” 慕容南不屑地勾了勾嘴角:“兵强马壮方为天子,这天下哪有不灭的王朝?有德有能者居之是自古不变的真理。就是晋朝的司马氏,不也是篡魏而立吗?至于魏国,也是从汉帝手中篡位而得。他们可以得天下,为什么我们慕容家不可以?” 刘裕勾了勾嘴角,说道:“可是你们毕竟是塞外胡人,远远落后于中原的文化,在你们困难的时候,是魏国和大晋收留,庇护了你们,让你们得以存续,乱世之中,永嘉丧乱,你们应该报恩护晋才是,趁火打劫,自立为帝,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光明正大的事吧。” 慕容南微微一笑:“西晋灭亡几十年之后,我们才入主中原,在这之前,我们多次出兵助晋朝与胡人作战,还收留了大批逃难的汉人百姓,要说臣子节操,我们并不亏欠。后来冉闵篡赵自立,不事生产,北方彻底大乱,我们为了救万民于水火之中,才出兵进入中原,没什么问题吧。” 刘裕沉声道:“你们当时还名义上是晋朝的臣子,燕王,如果你们进入中原后把权力还给大晋,那可名垂千古,可你们自立建国,这非君子之道!” 慕容南笑着摆了摆手:“刘裕,别迂腐了,打下来的江山,岂有拱手让人之理?我们慕容家世居辽东苦寒之地,那种冻土三尺,铁锹不能入的严酷环境,是你们中原的汉人不能想象的。凭什么我们世世代代就得过这种苦日子,你们中原汉人就可以安逸享乐,占这中原花花世界呢?” 刘裕的脑子里飞快地旋转着,想要找话来反驳慕容南的这个观点,但一时之间,竟然无言以对。 慕容南看着刘裕,叹了口气:“其实华夏夷狄,本无定数,就好比匈奴人,就是夏朝末帝桀的少子,灭国后逃到草原,成为匈奴,而我们鲜卑人,也是黄帝的子孙,与你们中原的汉人几千年前都是共同的祖先,为什么你们可以过这好日子,我们就不行呢?” 刘裕咬了咬牙,说道:“如果你们仰慕汉化,想要主动归附,我们自然是来者不拒,但你们这样趁虚而入,夺权立国,这可不是英雄好汉所为。” 慕容南笑道:“英雄好汉应该是拯救天下万民,给百姓以生路,而不是计较他是汉人还是胡人。要照你这么说,东夷人的商灭了华夏后裔的夏,然后西来的周人又灭了商,千年之后起于西陲,野蛮落后的秦人代了周,然后又是江淮蛮荒之地的刘邦起兵灭秦建汉,这一次次的轮回,这些开国的雄主哪个拘泥于你的这些夷夏之分呢?” 刘裕沉声道:“你们来中原可以,但自立为君,又有多少汉人愿意追随呢?” 慕容南收起了笑容,摇了摇头:“刘裕,不是所有汉人都跟你一样,纠结于这些夷夏之分,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,只想着自己的生活,管他皇帝是胡人还是汉人,只要对自己好就行。就象苻坚,他是胡人,但是北方的汉人却感恩于他的那些个仁义国策,愿意为之效力,没几个人想投奔南方的司马氏汉人政权。” 刘裕冷冷地说道:“王师北伐之时,这些沦陷于胡人之手的父老,一定会箪壶盛浆,为王师先驱的。他们现在只是没有人领导,也没有外力接应罢了。” 慕容南冷笑道:“是么,苻坚这次的百万大军里,汉人起码占了一半,看来北方汉人跟你的想法并不 一样啊。而且,这么多年来,南下逃难的汉人越来越少,就象檀凭之他们,约好了几十家一起走,最后只有他们几家成行,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?无论是现在的秦国,还是以前的大燕,对汉人都不错,至少比你们大晋对自己的同族子民来说,只会更好。” 刘裕摆了摆手:“好了好了,这些夷夏之辩,我不想跟你继续纠缠下去,我只想问,你们慕容氏不念苻坚对你们的恩情,一心要反叛,到底是为什么?” 慕容南冷冷地说道:“因为我们慕容家是天之骄子,永远不会再成为别人的奴隶和臣子,要么站着死,绝不跪着生。” 刘裕点了点头:“明白了,你的意思是你们尝过了皇帝的滋味,就再也放不下了,是吗?” 慕容南叹了口气:“这算是一个原因吧,先祖辈创业不易,建立的江山在我们这辈人手上失去,那说什么也要夺回来,不然就算到九泉之下,也愧对祖先。” 刘裕的心中一动:“慕容南,你口口声声说什么不能愧对祖先,但你不过是慕容家的一个部曲,世代的仆役,要说慕容垂这些真正慕容家的子孙,要做这种事,可以理解,但你有必要这样吗?慕容家倒了,你不是正好可以恢复自由吗?” 慕容南微微一愣,转而微微一笑:“你不明白我们这些部曲的,我们世世代代受了慕容家的恩惠,当然要知恩图报了。不帮着慕容家恢复燕国,我在九泉之下也难见我的祖先啊。” 刘裕笑道:“你看看,你这里说要报慕容家的恩,但慕容家却可以对大晋,对秦国恩将仇报,做人不能这样双重标准吧。” 慕容南一时给噎得张大嘴,说不出话,刘裕看着慕容南,缓缓地说道:“而且你也说过,以后如果燕国复国,你也会离开慕容家,来大晋,来京口,你这算是脱离慕容家了吗?这算是忘恩负义吗?” ===第三百六十一章 多方角力求共主=== 慕容南叹了口气,侧过了脸,幽幽地说道:“那不一样,我如果帮主公复国成功,也算是报了慕容家世代的恩情了,那时候我可以重获自由,去自己想去的地方,做自己想做的事。” 说到这里,慕容南转过了头,看着刘裕,说道:“你说的有道理,从做人的恩义来说,苻坚对我们慕容家有恩,但这个恩,不足以抵过他灭我大燕的国仇家恨,而且这些年来,他淫辱我们慕容家的男女,这等屈辱,岂是小恩小惠就能抵消的?” 刘裕并不清楚苻坚的这些风流逸事,眉头一皱:“这又从何说起?” 慕容南的脸微微一红,摇了摇头:“都是些家丑,不足为外人道也,刘裕,如果合适的时候,我会告诉你的,你就别多问了,你只要知道一件事,主公要叛秦复国,绝没什么问题,我是坚决站在他一边的。” 刘裕点了点头:“所以,如果我大晋这里也出个象慕容家一样的,比如荆州的桓家,你也觉得是理所当然?” 慕容南笑着点头道:“绕了这么大一个弯,你终于说出想说的话了,刚才你在这里跟桓玄聊了这么久,怎么,他跟你公开摊牌了?” 刘裕叹了口气:“桓温当年有篡逆之心,路人皆知,但没有想到,桓玄比他爹更加激进,甚至在我面前不加掩饰,歪理邪说一套一套的,让我无从辩起。” 慕容南摇了摇头:“你难道不知道,你们这些晋国的世家子弟,都很擅长清谈论玄吗?你跟桓玄这种世家子弟做这种清玄之争,哪是对手?!” 刘裕心中一动:“清谈论玄?那是什么东西?” 慕容南正色道:“就是把这些人世间的道理,用那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说出来,什么宇宙苍生,太古洪荒什么的,围绕着一个论题,要引经据典,挑各种大道理来维护自己的论点,反驳对手的,听起来就象是两军对战一样,互有攻守。象谢安,刘,殷浩这些人,都是著名的清谈家。” 刘裕叹了口气:“我今天跟桓玄是放开来谈了不少,他没太多引用典籍,大概是因为知道不多,引这些典籍也没什么用吧,所以直奔主题。但跟他对话,我觉得有点邪门,明明知道他是在胡说八道,但就是辩不倒他。” 慕容南笑道:“刘裕,你的才能毕竟是在战场上,论力气和武功,十个桓玄也不是你的对手。只能说各有所长罢了。怎么,桓玄是不是说这荆州是他桓家经营的地盘,司马氏的天下本非自己的武力夺取,他们能坐皇位,他桓家也能,是不是?” 刘裕点了点头:“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,这样大逆不道的话,我却不知道如何反击,甚至隐约之间,觉得还有些道理呢。不过我绝不认同他们对谢家的看法,说得谢家好像是阴谋家一样,自己虚君实权,做着山中皇帝呢。” 慕容南笑道:“刘裕啊刘裕,难怪你会给桓玄这样带进圈子里,甚至有了迷茫呢,原来你是不知问题的要害啊。” 刘裕奇道:“问题的要害在哪里?我怎么不知道?” 慕容南收起了笑容,正色道:“桓玄说荆州是他们桓家打下的,或者说经营的,说谢家是把皇帝当傀儡,但他为什么不说,自你们晋国南渡开国以来,执政的世家十几年一换,没有任何一个家族能长久地把握权力,就是那荆州,也经历了几任刺史吧。” 刘裕的心中一动,若有所思地点头道:“是啊,这是因为毕竟打着大晋的旗号,就算荆州这样长期不听朝廷的藩镇,也得承认自己是大晋的土地,荆州刺史是大晋的官员。说白了,无论哪个世家,还是哪个藩镇,都是司马氏的臣子。可是问题就在这里,明明这些世家和藩镇都比司马氏要强,比任何一位皇帝更有本事,可为什么要听命于他呢?” 慕容南叹了口气:“很简单,两个字,名份。” 刘裕奇道:“名份?这东西真的这么重要吗?自古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啊。” 慕容南笑道:“可是兵强马壮的不止你一家啊,那个皇位谁都看了眼馋,谁都想要,但是你的力量又没有完全压制对手,可以做到一家独大,所以就只能妥协,转而分享权力。” 说到这里,慕容南勾了勾嘴角:“就好比你说我们慕容家的以往吧,以前我们在辽东的时候,经历了多代人的奋斗,称雄于海东,一统辽东,已经成为塞外最强大的势力,但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不入主中原呢?就是因为当时天下有多个强大的势力,晋国南渡,虽然失了半方的半壁江山,但有正统名份。而石赵帝国方强,只要内部不生乱子,是我们无法战胜的。所以我们只有接受晋国的封号,向晋称臣,以联晋抗赵。” “但后来石虎死后,石赵内乱,宗室互杀,冉闵趁机夺权自立,北方一片混乱,这时候我们慕容家的力量压倒了其他北方各路豪强,就是入主中原的时候了,但为防万一,我们进入中原时仍然打着晋朝臣子的旗号,直到我们擒杀冉闵,攻取邺城之后,才称帝建燕。这是因为此时我们大燕的实力已经压倒天下诸多势力,不用顾及他们联合起来对付我们了。” 刘裕冷笑道:“可你们仍然是给秦国灭了,这跟你说的不符合。” 慕容南摇了摇头:“那是后话了。后来我们大燕内部出了乱子,主公被逼投奔敌国,长城倾倒,这才会给秦国占了便宜,不然若是我们大燕内部君臣一心,又岂会给苻坚王猛这两个奸贼灭国呢?” 刘裕点了点头:“好了,你的意思我明白了,你是说,如果有多家势力实力相当,难分高下,或者说没有哪一家能有把握一统天下之时,就只能退而分享权力,立一个共主,以避免世家间的公开争斗,是吗?” ===第三百六十二章 冉魏败亡根源探=== 慕容南点了点头:“是的,你们汉人跟我们草原不一样,我们没有你们这种大一统的概念,各个部落是独立的,即使出了大单于,大可汗,也不可能插手部落内部的事情,最多是金箭调兵。但你们汉人喜欢搞天子这套,所以即使是个傀儡,也要有个名义共主的,不然的话,那个皇位,人人都会有想法,就会征战不休,天下大乱了。” 刘裕想到刚才桓玄说的话,叹了口气:“所以象谢相公这样,奉立天子,又作主为他选了皇后,这样等于虚君实权了,自己可以在幕后行天子之事,这就是桓家不服气的原因吧。” 慕容南微微一笑:“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桓家独占荆州,形同自立,不尊朝廷号令,谢相公也管不到他们啊。桓家的不服气,是没有道理的,无非是自已有野心,要为此找一个借口罢了。我虽然是鲜卑人,但来中原几年的时间,也知道不少事情,在我看来,谢相公是把国家置于家族之上的,而桓家,则是正好相反。” 刘裕点了点头,笑道:“我读书少,见识不如你慕容兄,让你见笑了。不过,桓温当年没有杀谢相公和王尚书,还是把权力还给了朝廷,还给了高门世家,这又是何原因呢?” 慕容南摇了摇头:“不,他可不是因为好心,而是判断了自己的力量后,觉得不足以强行称帝,所以才会退回荆州,交出权力。” 刘裕摆了摆手:“不是吧,当年的桓温,可是兵力控制了京城建康,连京口也是在他的弟弟桓冲手中,而王坦之和谢安当时手上无一兵一卒,我是看不出有什么能反抗的能力。” 慕容南收起了笑容,正色道:“刘裕啊,你毕竟没有治过国,不知这种平天下之事。不过这也难怪,你是军人,不是文臣。在战场上要打赢战斗容易,但打赢之后呢?那些地方,你如何控制?” 刘裕的心中一动,这个问题他基本上没有考虑过,就是上次君川之战,打完之后也就收兵回营了,那些占领的地区如何管理,还真不知道,他看着慕容南,说道:“那以你们慕容氏当年入主中原的经验来说,如何控制呢?” 慕容南看着刘裕,平静地说道:“刘裕,你可知道,为什么冉闵当年起兵夺位,建立了帝国,强盛之时,兵力有三十多万,即使是石赵帝国全盛之时,也不过如此,可为什么就给我们慕容家一击而灭了呢?” 刘裕笑道:“你是想说你们慕容家的甲骑俱装,天下无敌,连号称再世项羽的冉闵,也无法抵挡吗?” 慕容南摇了摇头:“不,冉闵的铁甲步兵,在我看来并不在你们北府兵之下,而且他征战多年,深通兵法,部下又多精兵锐卒,即使是我们的甲骑俱装,正面冲击也没占什么便宜!” 刘裕轻轻地“哦”了一声,让这个倔强而骄傲的鲜卑人承认没打过敌军,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,但这也证明了冉闵的步兵战斗力之强悍,他看着慕容南,继续说道:“那是因为你们偷袭了冉闵,以十万铁骑打他一万人,占了绝对的优势,是吗?” 慕容南叹了口气:“廉台之战之前,我们也是跟他这样十打一,但十战十败,数量并不是决定性的优势,你自己这回打君川之战,都是兵力绝对劣势,不也是以少胜多吗?” 刘裕点了点头:“那你们是断了冉闵的粮道,让他缺粮而败?” 慕容南摇了摇头,说道:“不,冉闵其实从邺城出来时,已经断粮很多天了,城中早就开始杀食石赵时的宫女,那场面,是惨不忍睹,刘裕,你知道冉闵带一万精兵出城,是干什么的呢?” 刘裕叹了口气,一想到那段惨烈黑暗的历史,他的心就一阵阵地刺痛:“我听田洛将军说过,他是因为城中缺粮,带兵出来想要去抢那些四处的坞堡存粮,以解粮 荒。” 慕容南点了点头,正色道:“是的,就是这样,永嘉之乱后,晋朝的各地政权崩溃,北方很多民众结坞自保,在山中屯田,外修寨墙,相当于山寨一样,只不过他们能在山寨里屯田,这种坞堡多则几万户,少则几百户,星罗棋布,可以说,他们才是真正控制北方的人。” 刘裕点了点头:“我们大晋在南方也是这样,不过不是坞堡主们控制乡间农村,而是世家大族的子弟,在乡间搞各个庄园,靠了他们的佃户和隐户来耕作。” 慕容南笑道:“所以,谁控制了坞堡,谁就控制了北方,谁控制了庄园,谁就控制了南方。石赵期间,不愿意南下的北方坞堡主们,多半是在名义上效忠石赵帝国,给他们提供一些贡赋和丁壮,但不会让石赵的羯胡人直接来堡中管理。而石赵帝队数量不足,难以控制各地的坞堡,所以就维持这种名义上的关系,他们只能控制到州县府城,却管不到乡间坞堡,可以说,这是石赵的羯胡和中下层的汉人小地主们的一种妥协。” 刘裕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:“我明白了,你的意思是冉闵登基建国,却因为无治国之才,控制不了这些坞堡主,所以才会失败?” 慕容南点了点头:“是的,你看到的是最后冉闵廉台战败,兵败身死,可你不知道的,是这些坞堡主们积极给我军提供了大量的帮助,无论是军粮,民夫还是情报。他们都是当地人,对本地的情况极为熟悉,冉闵虽是汉人,但几乎是在敌境作战,而我们大燕虽然是异族,却得到了本地人的支持,所以才能最后选择了最合适的地形,在冉闵最疲惫的时候跟他决战,一战定天下!” 刘裕长叹一声,他很想说这些坞堡主是无耻的汉奸,卖国贼,但是理智告诉他,冉闵对待自己的本族同胞,甚至不如残忍的羯胡人,这才把本应属于自己的民众推向了敌人一边,最后的败亡,又岂非自做自受呢? ===第三百六十三章 得人心者得天下=== 慕容南看着刘裕,轻轻地叹了口气:“虽说自古以来,弱肉强食,普通人只会屈服于强大的武力,但是如果这个强大的武力不能保证民众的基本生存,那也是无法维持的,冉闵本身不过是一个有野心的屠夫,并无治国之才,谁支持他当皇帝他就用谁,谁妨碍他当皇帝他就杀谁,这点上,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没有区别。” 刘裕叹了口气,正色道:“是啊,他下达了杀胡人可封官的那个命令之后,靠着汉人帮他屠杀了几十万的羯胡人,成功地登基为帝,但在登基之后又给自己的儿子封了个大单于,让他去统领投降的胡人兵将,只是因为这些胡人有战斗力,能帮上他。对于大晋,他一开始兵力雄厚时那是不屑一顾,到后面快要灭亡时却是乞求援助,我以前读书少的时候以为他是我们汉人英雄,民族救星,但后来读多了史书才知道,此人之恶,胜过羯赵,灭亡是必然的事。” 慕容南笑道:“就是这么个道理,得民心者得天下,为何冉闵作为汉人,反而给本族的同胞抛弃?就是因为他不能让人活下去,不能组织民众生产,民以食为天,没吃没喝就会饿死,谁能这时候给他口饭吃,他们就会拥护谁。” “我们慕容家就是看准了这一点,所以南下的时候不仅是带了大军,更带了在辽东储备多年的粮草,牛羊,可以说近乎是举族南下,来的时候就没考虑再回去了。你说,这样千年不遇的机会给我们抓住了,而北方的人民当时视我们为救星,我们消灭了冉闵之后,还可能继续以晋朝臣子的身份向东晋屈服吗?” 刘裕咬了咬牙:“冉闵无道,但不代表我们大晋也会这样,当时我们大晋也不是无所作为,而是先后由殷浩和桓温两次北伐,就是为了救北方百姓于水火。怎么能说我们不做事呢?” 慕容南哈哈一笑:“得了,刘裕,我可不是我的那些连汉语都说不好的手下,你们的这些历史,我可是知道得清清楚楚,能阻止你们东晋北伐的,可不是我们北方胡骑,而是你们自己人!” 刘裕叹了口气,痛苦地闭上了眼睛,耳边却传来慕容南那冰冷的声音:“殷浩北伐是因为要抢在桓温之前北伐,以免他的这个少年好友靠北伐建功,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势力和名望,最后行篡逆之事。因为事发仓促,多年来建康一带的朝廷没有强大的进攻兵力,所以殷浩无兵可用,只能用羌人姚襄的异族兵马打先锋,但又因为他和他手下的傲慢,逼反了姚襄,导致最好的机会错过。” “等到殷浩下台之时,桓温独掌大权,再次北伐,但这时候我们大燕已经稳定了北方,北方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感激我们的活命之恩,真心效顺,所以桓温打到黄河之后,就再也无力前进。” “再加上你们东晋内部争权夺利,建康城中的高门世家又暗自掣肘桓温,虽然我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了些什么,但听吴王说,当年跟他对垒的桓温,正面相持并不吃亏,最后是因为粮尽才被迫撤退,给了他千里追击的机会。事后桓温把这个责任推到了前任寿春守将,豫州刺史袁真的身上,一怒将之消灭,但袁真绝没有这个胆子和动机做这种事,能让桓温兵粮出问题的,只有你们的高门世家了。” 刘裕双眼圆睁,厉声道:“够了,这不过是你的猜测,毫无实据,就算我们大晋是这样,你们燕国慕容氏又好到哪里了?把国之栋梁,长城一样的慕容垂给逼到敌国,最后给灭国,我看你们在这种内耗上比我们更厉害吧。” 慕容南紧紧地咬着嘴唇,刚才嘲讽刘裕时那脸上的得意之色,已经丝毫不剩,他叹了口气,说道:“咱们也不用五十步笑百步了,我想说的,只是告诉你,北方人心所向,当冉闵不能让北方人活下来时,他们自然会反他,十几年后我们大燕内乱,也让民众生存不易时,他们就会倒向秦国。所 以说,要想平定天下,光靠打仗胜利还不行,重要的是战后是不是能稳定地保证民生,这,就是你们汉人所说的平天下!” 刘裕点了点头:“你这话说的没错,打天下易,平天下难。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,一生几乎不败,只输了最后的垓下一战,就是因为他残暴不仁,专行杀戮,民众恨之入骨,都心向汉王刘邦,所以刘邦屡战屡败但能迅速地恢复实力,最后胜利。我现在明白你的意思了,你是说,当年桓温虽然看起来军力强大,甚至可以轻松地杀掉王坦之和谢家,但他毕竟势力只限在荆州一地,在三吴地区和两淮,还有岭南与蜀地毫无根基,如果他要篡位登基,这些地方必然会造反。” 慕容南微微一笑:“你是聪明人,这个道理不用我说,一点就透。要想控制这么大的地盘,这么多的人口,他起码还得有几十万的军队才行,就算有这么多的军队,那他的军粮消耗又是巨大的数字,东晋百年以来,虽然历来是最强大的世家主政,然后轮流交替执政,但毕竟有皇帝这个共主在,一旦你扔掉了皇帝这个共主,那所有的世家都会联合反对桓温,他们看起来手里没有军队,但是吴地和两淮尽是他们这些世家门阀的庄园与田地,随时可以把佃户庄客组织起来打仗。” “谢安和王坦之就算给诛杀,但王谢这些家族有几十上百的分家遍布大江南北,甚至他们还可以引北方的胡人军队南下。桓温并没有必胜的把握,一旦胡人介入,那很可能是大家一起抱团完蛋,谁都是失败者。” 刘裕长舒了一口气:“原来当年桓温没有强行登基的真相在这里。受教了。慕容南,我想问你一句,如果你是我,你会支持桓家,还是投入谢家这种高门?” ===第三百六十四章 英雄豪杰终自立=== 慕容南笑着摇了摇头,顺便晃动着他的手指:“刘裕啊,你终于还是忍不住说出来了,我就知道,桓玄不会放弃这样跟你单独相处的机会的,他还是直接当面招募你了啊。只可惜他大概不知道,自己来晚一步了。” 刘裕正色道:“不说桓玄,只说我刚才问你的问题,如果你在我这个立场之上,你是会跟着谢家,还是会跟着桓玄?” 慕容南一动不动地盯着刘裕:“刘裕,你的信念难道动摇了吗?你已经和王妙音是这样的关系了,还有转换门庭的余地?” 刘裕摇了摇头,正色道:“妙音是妙音,谢家是谢家,这是两回事,我只问你,如果去除妙音这个因素,去除玄帅对我的恩情,只让你在桓家和谢家这两家中间选,你选谁?” 慕容南叹了口气:“刘裕,你是英雄,甚至可能会是称霸天下的王者,问这样的问题,不觉得太愚蠢了吗?如果是英雄,不会庇护在任何人的羽翼之下,也不可能向任何人称臣,最多只是一时借用别人的势,等到自己有能力自立的时候,是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命运,交给别人掌握的!” 刘裕的眼中冷芒一闪:“就象你们慕容家这样,弱小时打着晋臣的旗号,招纳北方的流人,士族为已所用,等强大的时候就自立登基?” 慕容南点了点头:“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,哪个不是这样?刘裕,谢家和桓家都是想着自己家族的利益,你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工具,或者说是棋子,当你不危及他们的根本利益时,他们会给你想要的,保护你,让你发展,但一旦你的力量超过了他们的控制范围,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你除掉!” 刘裕咽了一泡口水:“也许桓家会这样,但我不相信谢相公,玄帅也会如此!” 慕容南的眼中闪过一丝冷意:“谢家能从一个次等世家一跃而成顶尖豪门,靠的绝不是心慈手软,刘裕,有些话我不想跟你说,但你应该自己心里有数。当年王坦之和谢安是何等关系?自幼同学,长大同僚,儿女姻亲,又在反对桓温篡位的过程中生死与共,可谓是刎颈之交,过命兄弟,那关系,只会比你跟刘敬宣他们的更铁,更牢固!” “可后来呢?到了王坦之死后,谢家一家独大之时,谢安对于王家的子弟,还不是极力地排挤?虽然说王国宝这个家伙不是东西,但象王忱这样的才学之人,也不得重用,总说王谢齐名,但现在却是谢家独大,这才会让王国宝转而倒向了皇帝,你说谢家对于同为高门世家的王家都是如此地翻脸绝情,更不用说对于你这个上门女婿了。” 刘裕很想开口反驳些什么,可是话到嘴边,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他的眼中光芒闪闪,手也在微微地发抖,谢安那些和蔼可亲的脸,在他面前突然浮上了一丝阴云。 慕容南勾了勾嘴角,继续说道:“再说桓家,当年荆州可是落在庾家的手里,庾亮,庾翼,庾冰这三兄弟都有大才,于国亦有大功,在王敦之乱给平定,陶侃又死去之后,荆州一直控制在庾家手中,一时间,庾家女儿贵为皇后,家族内占相位,外据强藩,可谓风头一时无二,即使是王家谢家加起来,都远远不及。” “可是庾家却是念着旧情,也为了制衡当时的太原王氏与琅王氏的需要,而提拔了桓温,可以说,对他有知遇之恩,桓温在庾家的荆州慢慢发展壮大,最后因为庾氏三杰先后故去,而掌握了荆州大权。按说他应该对老上级,老恩公知恩图报,但是桓温为了能永掌荆州,对昔日的恩人庾家是痛下狠手,一两年内就把庾家在荆州的子侄全部找借口或贬或杀,彻底驱逐出了荆州,从而把这上游强藩据为已有。刘裕,有桓温这个例子在先,谢家会不防你吗?” 刘裕叹了口气:“我不是桓温,没他这样的野心。” 慕容南摇了摇头:“人是会变的,就象我们的祖先,当年在塞外放羊的时候,哪会想到有一天能君临天下,入主中原呢?而你,一旦接触了越来越高,越来越大的权力之后,你就会渐渐地从他们这些世家大族手中的工具,变成威胁到他们地位的敌人。到那个时候,也许就是你必须要作出选择的时候了!” 刘裕叹了口气,摇头道:“我希望这个选择永远也不要做,我这个人有恩报恩,如果真的要跟恩公起冲突,我宁可退隐林泉,做个庶民。” 慕容南笑道:“那么,你就不想建功立业,名垂青史了吗?这点庶民可做不到。” 刘裕咬了咬牙:“所以现在我还得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,慕容南,我不说以后的事,我只说现在,你觉得现在的话,桓家还是谢家能帮我多一些?” 慕容南微微一愣,摇头道:“你这是说什么疯话呢,你现在就是谢家的一员,北府军的将校,哪可能再有投奔桓家?如果你真的这样做,只怕任何人都会视你为叛徒,就是桓家,也不会接收的。” 刘裕摇了摇头:“现在当然不用考虑这个问题,我是说以后。或者说我讲得明白一点,我说的是北伐。” 慕容南喃喃地说道:“北伐?你这是什么意思?不是说好了,如果打败秦国,北方是由我们慕容家和姚家起兵吗?” 刘裕正色道:“你们是在陇右和幽云起兵,那中原,河北,关中,齐鲁,并州这些大晋故地,还是要出兵收复的。你说,如果我们这次胜了,谢相公和玄帅会继续大军北伐吗?或者说荆州的桓家,会不会北伐?” 慕容南看着刘裕,正色道:“我明白你的意思了,刚才桓玄是不是跟你说,谢家只想保家族地位,不会大举北伐,而桓家为了篡权夺位,必须要北伐建立不世功勋,所以你心动了,想在打完这仗后,有机会投入桓家军,北伐建功?” ===第三百六十五章 桓氏北伐真目的=== 刘裕摇了摇头:“不,你说错了,我的意思是,如果谢家有意北伐,我当然还是为谢家效力,但如果谢家真的如桓玄所说的那样,只图自保,不思进取,那我也不可能让恢复中原的梦想就此破灭。” 慕容南勾了勾嘴角:“你觉得桓家能帮你实现这个梦想?” 刘裕的眼中冷芒一闪:“没错,起码,他们比谢家更有动机实现这个。” 慕容南轻轻地“哦”了一声:“何以见得呢?” 刘裕正色道:“谢相公要的是虚君实权,只要掌握相权,再通过联姻的方式结交各大世家,使朝中尽是世家子弟,那皇帝就无权力,只能对其言听计从,所以,即使不北伐,只要保住了现有的疆域,谢家仍然可以保其大权。” “可桓家不一样,他们是外藩,离中央太远了,想要夺权,只有篡位这一条路,而要行篡逆之事,除了要象桓温一样兵力强大,足以带兵控制建康城外,还要象你说的那样,得有效地控制民间,乡村。” 慕容南笑道:“这和北伐有什么必然联系吗?” 刘裕叹了口气:“以前我一直以为,北伐只不过是为了积累人望,好让世家或者是士族们支持自己,刚才听你这么一说,我觉得我以前想的不够全面。北伐除了能得到名望之外,还能得到现有的好处,篡逆的本钱。” 慕容南的心中一动,连忙说道:“这又从何说起?” 刘裕的眼中光芒闪闪:“我大晋南渡近百年,其实一开始的时候,南渡的北方世家们人丁并不是很兴旺,跟本土的土姓大族,如周陆张沈朱这些家族相比,除了朝中有权外,并没有太大的优势,所以,开国以来,朝中权力归北方大族,而民间的土地人口,则多半还是江东土著家族所有。” 慕容南点了点头:“王与马共天下就是这么来的,强龙和地头蛇算是找到了个平衡,这点让我们北方胡人也是刮目相看。” 刘裕笑道:“但是近百年下来,有权的北方大族子孙后代繁衍,他们能靠着手中的权力,让子孙后代们占田圈地,慢慢地蚕食那些土著们的利益,君不见,现在的三吴之地,闽越岭南,处处都是这些世家门阀的子侄们地盘吗?” 慕容南的眉头一挑,看着刘裕:“是啊,我前面不是说过了么,王谢这些高门世家的子侄控制了江南的乡村民间,有了大量的庄园与佃户,这才是桓温不敢行篡逆之事的原因。可是这个跟北伐有什么关系?” 刘裕正色道:“我大晋现在是只有长江中游的荆湘之地,还有三吴之地和两淮,算是核心区域。其他的如闽越之地,岭南交州,都是偏远之处,可以忽略不计。这些核心区域的土地,人口基本上已经给世家或者是藩镇军阀们瓜分完毕,可以说,想再从他们的手中分出新的利益给北伐有功之士,很难了。要让那些世家子弟们把自家的田产,佃户分给北府军的这帮泥腿子,我看即使是谢相公,也难以做到,这才是历年来,北伐总是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。” “但是北方如果新占领和征服的土地就不一样了,有了这些无主之地,可以用来赏赐新的有功将士,得到的人口也可以重新分配,甚至在这些人口里再编练新军,使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强大。桓家只靠荆州一地,不可能控制三吴的民间,但是如果有中原,齐鲁,关中这些地方的力量和兵力,就不一样了。” 慕容南一边点着头,一边喃喃地说道:“是啊,我们慕容氏入主中原,也是靠了本地的汉人豪强地主们来维持统治,光靠我们本族的力量,绝不可能稳定北方,刘裕,你是怎么想到这点的?” 刘裕叹了口气:“刘穆之以前和我经常聊过这些,我当时没有怎么注意,现在想到,天下的道理,都是一样的,桓家要北 伐,归根到底是为了新的土地,人口,他们想当皇帝,想当全天下,而不是半个江南的皇帝,所以这点上,跟江东的世家大族们,也许是有本质不同的,因为桓家更多地是一个藩镇,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世家门阀。” 慕容南笑道:“军阀要的是靠兵强马壮来得天下,而不是守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,所以他们天生就比世家门阀有进取心,你是想说这个吗?” 刘裕叹了口气:“是的,以前我一直以为谢相公胸怀天下,自有收复失地之心,但是听桓玄这样一说,我现在有些动摇了,谢相公毕竟是谢家人,他要考虑的,首先是保持谢家的权势,其次才是恢复中原的大业,而桓家,他们一心想要篡位不假,但是要达到这点,就必须进图中原,也许在这点上,反倒是桓家跟我的目标更接近一些。” 慕容南点了点头:“你真的有改投桓家之意?” 刘裕摇了摇头:“那怎么可能呢?谢家再怎么说对我有大恩,我是不会背弃谢家的,但是如果有一天,谢家做不到北伐中原,而桓家能做到的话,也许我会帮桓家一次,毕竟,我首先是个大晋的子民,是个汉人。” 慕容南叹了口气:“可是即使你这样想,谢家会怎么看你?天下人会怎么看你?刘裕,现在在别人眼里,你已经是谢家未来的女婿,是他们需要用来控制北府军的未来将星。” 刘裕笑着摆了摆手:“我并不想成为任何人的工具,慕容南,我不会象你们慕容家一样,一旦翅膀硬了就反噬旧主,真的有扫清天下的那一天,也许我就会归隐林泉了。” 说到这里,刘裕叹了口气,抬头看天,在这一条窄巷之中,连天也变得只有一线的宽窄了:“不过现在说这些没用,秦军大兵压境,先打退了当面的强敌,才能想别的。不过,谢相公是不是真的会和桓玄所说的那样,也许这次对于桓蒋之死的处理,可以多少看出点端倪来。” ===第三百六十六章 据守寿春共存亡=== 慕容南勾了勾嘴角,说道:“能看出什么端倪呢?” 刘裕看着慕容南:“你说有急事来找我,该不会是谢相公那里已经有了指示了吧,说吧,此事他准备如何处理?” 慕容南笑道:“你还真是聪明,好吧,你猜得不错,谢家那里飞鹰传书已经来了,而我来找你,正是为了此事。” 刘裕咬了咬牙:“让我来猜猜谢相公的处置办法,是不是此事不再追究,朱家兄弟交给桓伊自己处理,联姻之事作罢,让我们护送刘婷云回建康城?” 慕容南摇了摇头:“不是我们护送,是让桓玄护送。” 刘裕的脸色一变:“让桓玄护送,这是为何?” 慕容南笑着看向了刘裕,眼中流露出一丝耐人寻味的深意:“你说呢?” 刘裕沉吟了一下,点了点头:“我明白了,这次谢相公没有追究此事,但是心知肚明,就是桓玄出手,破坏了两家的联姻,所以,为了避免以后桓家再次捣乱,让桓玄回京,由自己控制起来,等于手上多了一个人质,以制约荆州桓家。” 慕容南笑道:“聪明,不过,你觉得桓冲会给这个侄子牵着走吗?” 刘裕勾了勾嘴角:“再怎么说,桓玄也是桓温生前亲自立的世子,桓冲毕竟只是以弟弟的身份代管荆州,桓玄成年之后,还是要还给他的,不然的话,荆州的人心不附,会出乱子。” 说到这里,刘裕叹了口气:“听那桓玄的意思,好像也有点担心桓冲以后不会把荆州还给自己,所以他是希望我为他一个人,而不是为桓家效力。也许这次,是桓玄个人的决定,在这里挑事,并非是桓冲的授意。” 慕容南点了点头:“你说的很对。所以谢安要桓玄去建康,也是想把这个不安份的家伙给控制起来,免得破坏抗秦大局。” 刘裕正色道:“那桓玄带的这三千人马怎么办?” 慕容南笑道:“谢相公说了,让朱绰将军继续带他们回荆州抗秦,而桓玄则带少量护卫,送刘婷云回建康即可。此事他会跟桓冲打招呼的,想必桓玄也不敢违反。如果真的是你说的这样,桓玄自行其事,那桓冲这个时候不会让他回荆州。” 刘裕点了点头,松了口气:“其实,如果桓玄不在,这三千人马倒是守卫寿春的助力,不过,我想他们也不会听命于别人的指挥,还是算了。对了,慕容兄弟,这次联姻失败,寿春是不是准备放弃了?” 慕容南摇了摇头:“不,谢相公的信里说了,寿春必须按原计划驻守,即使是桓伊不派援军,我们也要守下去,胡彬将军的五千军队已经在集结,三天后就能到达寿春。” 刘裕的脸色一变:“三天?是不是晚了点?淮北那里可能直接弃守,秦军的铁骑,也许一天就能到达寿春城外。” 说到这里,他勾了勾嘴角:“而且,那杨秋的两千人马,不是已经来了么,只怕他们就是为秦军打前站的!” 慕容南微微一笑:“这些不是你要考虑的事情了,谢相公说了,你和王姑娘,还有我的这两百部下,也可以回广陵了。” 刘裕咬了咬牙:“不,这不是回广陵的时候,既然谢相公说了要守护这里,那我就应该留下来尽一份力才是。” 慕容南的脸色一变:“刘裕,你疯了?这寿春能守?城中兵马不过两千,光城外的氐人兵将就有两千多了,不用秦军大兵前来,只怕这寿春都守不住,你一个人,再加我这两百多人,又能做什么?” 刘裕的眼中冷芒一闪:“先解决掉城外的氐军,再加固城防,决一死战!” 慕容南冷笑道:“解决?说的容易,你怎么解决?城中的步兵不堪大用,我这两百精 骑不会在这种无谓的战斗中作徒劳的消耗,你自己一个人杀光这两千多敌军吗?” 刘裕微微一笑:“不,也许,有更好的办法,可以解决掉这个问题。” 说到这里,刘裕长舒了一口气,大步向着巷子外走去:“好了,慕容兄弟,多谢你陪我聊了这么多,现在我要去见徐将军了,也许,还可以见桓玄最后一面呢。你护送着妙音回广陵吧,这并不是你的战争,我没权力让你留下的。” 慕容南怔怔地站在原地,看着刘裕远去的身影,紧紧地咬着嘴唇,久久,当刘裕的身影消失在巷子的拐角处时,他才摇了摇头:“你一定是疯了!” 寿春,刺史府。 一个四十多岁,全身上下俱是甲胄的将领,正坐在大案之后,眉头深锁,大厅之上,除了他以外,只有站在案边的徐元朗,同样是眉头深锁,案上的烛光,随着轻风的拂过,在微微地晃动着,映着两人的愁眉苦脸,相对无言。 久久,那坐在刺史案后的将军,才叹了口气,抬头道:“元朗啊,只怕这寿春城,是无法防守了,也不知道刺史大人的撤退命令,为何此时还不到!” 徐元朗看着这个将军,正是那寿春守将,他的哥哥徐元喜,他勾了勾嘴角:“阿兄勿急,毕竟事发突然,刺史大人大概还要弄清楚情况才能定夺,毕竟寿春是淮南重镇,不可轻弃的!” 徐元喜恨恨地说道:“不可轻弃也得派援军来防守啊!现在兵不过两千,光城外的氐军就不下两千了,万一他们心里有鬼,只怕不用秦国大军来,就可以攻下寿春城了。” 徐元朗的眉头一皱:“那怎么办?附近的援军只有刚出发的朱绰所部了,他们才走半个时辰,要不要现在追回来?” 徐元喜没好气地说道:“人家是荆州军,哪会听咱们的。实在不行的话,咱们干脆就先撤好了。那个刘裕不是喜欢逞英雄吗,干脆就让他断后守城!” 刘裕的声音在门外平静地响起:“卑职正有此意,不过,根据大晋军令,无上司命令,弃城失地者斩,还请徐将军三思!” ===第三百六十七章 义正辞言劝军留=== 徐氏兄弟的脸色一变,齐齐地看向了门口,只见刘裕神色平静,站在门口,后面跟着两个守在大门外的卫兵,神色慌张,本来想拉住刘裕,一看到二人的目光,连忙低下了头,左边一人说道:“将军,刘幢主他直接闯了进来,小的拦他不住,这才…………” 徐元喜摆了摆手:“罢了,刘幢主岂是你们可以阻挡的,退下吧。刘幢主,我等正有事找你商量,还请进来。” 刘裕微微一笑,大步而入,顺手带上了门,那两个军士连忙退下,徐元喜勾了勾嘴角,说道:“刘幢主,当着明人不说暗话,你在此时前来,可以说代表了谢镇军。不过我等是豫州军将,并不受谢将军管辖,所以用不着听你的命令。” 刘裕笑着摆了摆手:“卑职岂敢命令二位,只不过是同为军人,提的一个小小建议罢了。无论何时,守将无令弃城都是要军法从事的,卑职与二位相识一场,不忍见到二位被军法从事!” 徐元喜沉声道:“可是刚才我们也说得清楚,没有援军,让我们如何防守这座孤城?刚才接到的塘报,淮北各城已经弃守,彭城已经落入了秦军的手中,他们的军队到此,不用一天的时间,这要我们如何防守这寿春城?” 刘裕微微一笑,说道:“寿春是豫州重镇,也是大晋经营多年的所在,虽然城中兵力不足,但城防坚固,如果万众一心,坚守旬日应该还是可以的。” 徐元朗叹了口气:“守兵不过二千人,城中百姓就算动员,也不过抽出两三千人的丁壮,寿春城方圆十几里,城墙加起来足有十几里长,这点兵力,根本无法防守。而且城外的那些秦军,说是来投降的,但是敌我难辩,一旦发难,城池必然陷落!” 刘裕摇了摇头:“徐将军,你是一城守将,决定上万军民的生死,对国家也有守土之责,怎么可以轻言放弃呢?秦军就算现在占了彭城,想要南下也起码要一两天的时间,在这段时间内,我们完全可以做好城防,坚守十余日不成问题。你看,那桓刺史把儿子都留在了城中,不就是昭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吗?” 徐元喜叹了口气:“桓刺史早就搬走了大部分的家眷,只留下少数仆役带着桓蒋在这里准备联姻完婚,现在桓蒋已死,这城中可以说没有他的亲人了。就算城池陷落,他也不会有太多悲伤的。” 刘裕笑道:“他的两个外孙不是还留在城中吗?” 徐元喜先是一愣,转而恨恨地说道:“给这两个小子害死了,要不是他们胡作非为,桓蒋怎么会死?若是桓蒋活着,看在儿子的份上,桓刺史起码也会派个几千援军助守,何至于此!” 徐元朗附和道:“大哥说的对,桓刺史现在想必是恨死了这两个小子,断断不会为了他们再派援军的,说不定见到了还会宰了他们,为儿子报仇呢!” 刘裕摇了摇头:“但这两个朱家小子毕竟是他的外孙,他们的母亲已经逝去了,我想桓刺史不会对他们无动于衷的,再说了,寿春是他的州治所在,这里的上万军民是他的子民,怎么会这样轻易放弃?只要我们在这里撑得十天半个月,无论是桓刺史,还是谢镇军,一定会起大军来救的!” 徐元喜不屑地看着刘裕:“刘幢主,我知道谢镇军很看重你,但你毕竟只是个幢主,这军机大事,岂会跟你商量?据前方的探马来报,秦军这次进驻彭城一线的可是苻融亲自率领的大军,梁成的五万精锐也正在从荆州一线向这里进发,两军准备在此会师,总兵力不下三十万啊。北府军就算全军出动,加上桓豫州的兵马,也不到敌军的一半,他们未必会在这里与敌决战!” 徐元朗点了点头:“是啊,这里是两个战区的交汇所在,秦军可以在此合击,虽然说此地水网纵横,但骑兵仍然可以在城北一带 机动奔驰,这从这次的两千多氐秦骑兵南下就可以知道了。我要 是谢镇军,断然不会在此决战!” 刘裕微微一笑:“如果处处弃守,不战而退,那请问在哪里决战?在历阳?在广陵?还是在建康?!” 徐氏兄弟对视一眼,面露惭色,低头无语。 刘裕收起了笑容,正色道:“秦国大举南下,气势很锐,如果处处不作抵抗,直接撤退,那我军会气势下降,敌军则是日益嚣张,一旦让秦军起势,那即使有长江天险也难以阻挡,毕竟打仗就是打一口气,上次我军君川一战,几天之内连战连胜,直接打垮了彭超和俱难两名秦将的士气,方有大胜。” “这回谢镇军在派我出来时就说过,我们只需要争取几天给北府军筹集粮草,集合部队的机会,并不是说淮南之地就不能决战了。如果我们在此地挡住秦国大军,让其士气下降,也许,对面的八公山,就是两国大决战之所在!” 徐元喜的精神一振,连忙说道:“谢镇军真的这样说过?” 刘裕微微一笑:“如果没有这个计划,我又怎么会在这时候来送刘小姐联姻呢?就是希望借此机会,让桓刺史能发西府兵在寿春顶住秦军,争取时间。现在这个计划已经落空,但是我们仍然要继续守住寿春,胡彬将军的一万人马已经出发,两天后就能到达,难道我们连两天都守不住吗?” 徐元朗又惊又喜:“真的吗,有一万人马?” 刘裕点了点头:“是的,这一万人马是广陵的守军,紧急出动支援,而十万北府大军,几天后也会杀到,如果我们这个时候放弃了寿春,会打乱谢镇军的全盘计划!” 徐元喜哈哈一笑:“好啊,太好了,你这么一说,那这寿春还真的是不能撤了。元朗,你马上下令,停止撤离的计划,不过城中的老弱妇孺,则先撤出城,迁往历阳。” 徐元朗点了点头,正要迈步出走,突然想到了什么,停了下来:“可是,现在城外的那两千多氐军怎么办?” ===第三百六十八章 寿春城外杨秋谋=== 刘裕微微一笑,转头看了一眼门外,大门紧锁,几个跟着他的卫兵也远远地站到了刺史府的门口,他勾了勾嘴角:“徐将军,请屏退暗哨,卑职有秘计进报。” 徐元喜的眉头一皱,一边的徐元朗说道:“大哥,刘幢主是谢镇军的爱将,不用怀疑。” 徐元喜点了点头,挥挥手,殿外的角落里闪过几个阴影,而头顶的梁上也缘柱而下两个一身黑衣,手持弓弩的军士,向着徐氏兄弟行礼而退。 当这些人的身影消失在刺史府外时,徐元喜才说道:“刘幢主,我的这些手下埋伏得挺好,你是怎么看出来的?” 刘裕笑道:“直觉吧,上过战场的人,对埋伏这些,有些特殊的嗅觉,那几个兄弟也有点紧张了,人一紧张呢,就会有些气息外露的。” 徐元朗正色道:“非常时期,要防奸细刺杀,总得有些布置的。不是针对刘幢主你。” 刘裕点了点头:“这点当然理解,大将肯定是要有重重护卫的,要不然万一给敌人刺杀,那全军上下群龙无首,会有大败。徐将军,我们还是先谈谈氐军的事情吧,据卑职判断,这些必是奸细无疑!” 徐元喜奇道:“你从哪里判断他们是奸细?有何凭证?” 刘裕正色道:“如果真是如他们说的那样前来投诚,这两千多军队,不带家属子女,难道会逃得过秦国的军法?就算事出突然,杨秋自己逃了出来,怎么可能让两千多手下全都抛家弃子跟他走?那些没跟着过来的家属,必然在秦国成为人质,所以这必是诈降无疑!” 徐元朗笑道:“之前桓玄桓世子也这样分析过,你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。本来我大哥还想让桓世子的军队帮忙消灭这些氐贼,可是谢相公的军令下得很快,桓世子已经去了建康,荆州军马也回了荆州,此事也只有靠我们来解决了。” 徐元喜点了点头:“刘幢主,不瞒你说,我正是因为想不出什么对付氐贼的办法,才想要撤离的,他们是骑兵居多,我们就是要撤,只怕也不容易,你说你能看出他们诈降,那有什么办法消灭他们?难道是趁机夜袭吗?” 刘裕摇了摇头:“杨秋的军队我见过,包括他们的军营,布置的还是很有章法的,不愧是秦国宿将,他们前来诈降,也不会掉以轻心,我们如果夜袭,兵力不占优势,城中将士并不是大晋的野战主力,守城尚可,主动出击野战,面对敌军骑兵,胜算不高。” 徐元喜咬了咬牙:“那刘幢主带来的那两百骑兵护卫呢?他们可是精锐啊。” 刘裕微微一笑:“骑兵正面攻营,是吃力不讨好的事,再说这是我大晋不多的骑兵,决战时还要用上,在这里消耗,不太好。我有一计,可以不费一兵一卒,就消灭这些氐贼!” 徐元喜和徐元朗同时精神一振,异口同声道:“有何良策,快快说来!” 刘裕微微一笑:“还请二位将军在城中设宴,再准备牛羊好酒,去犒劳氐族将士,人家难得来我大晋,没喝过咱淮南的酒水,得好好招待下,是不?哦,对了,城中有多少蒙汗药?” 寿春城外,八公原,氐军营地。 百余个火堆熊熊地燃烧着,十几人一堆的氐族将士们,围在一起,拍手唱歌,痛饮马奶酒,气氛那是相当的活跃,营寨上箭楼的弓箭手和营门处的哨兵们,则一边来回逡巡着,一边小声咒骂着自己的长官,怎么让自己在这寒冷的冬夜来此值守,错过了火堆与美酒呢。 杨秋坐在中军帅帐里,三四个将佐与他围坐在一个火盆边,一个名叫额白赤的副将叹了口气:“这次走的真是匆忙,连牛羊都没带,现在天天只能吃这些汉人的黍米,我已经有三天没吃烤羊肉串了啊。” 另一个副将,名叫里先的哈哈一笑:“这有什么,只要拿下寿春城,想要什么牛肉汤,羊肉串,都会有的。阳平公的大军已经占了彭城,很快就要过来了,如果我们能在这里监视寿春守军,那夺下寿春,我们就是首功啊。” 杨秋的眉头一皱,本来伸向火堆取暖的手收了回来,沉声道:“都在想什么哪,别忘了我们来是做什么的,现在荆州的那支晋军撤了,城中的兵马不会太强,如果我们能攻下寿春,岂不是献给阳平公的一份大礼吗?” 所有的氐军将校先是一愣,转而哈哈大笑起来,额白赤说道:“还是首领(本族氐人对内不称将军而是称首领,头人)说得好啊,要是咱们能自己攻下寿春,那才是奇功一件,不然的话,只怕这功劳会给阳平公据为已有。” 里先忙不迭地点头道:“就是,这回首领来诈降的时候,那阳平公就有些不情不愿的,还有荆州那里的梁成来的很快,我看,他也想抢占这夺取寿春之功。首领啊,咱们动作还得加快,要不连夜攻城如何?” 杨秋摇了摇头:“不行,上次进城的时候我就看过寿春的城防了,还是布置很严密的,不愧是经营了多年的淮南重镇,至于守军的数量,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,我们是骑兵,没带攻城的器材,想要强攻,只怕很难。” 里先“嘿嘿”一笑:“首领啊,强攻不行,还可以智取嘛,那些荆州军走了,我看晋军恐怕不会死守寿春,要不明天我们给那徐元喜传个话,就说我等愿助守寿春城,但是要入城,徐元喜只要放咱们进去,嘿嘿,咱们就来个擒贼擒王,先把他拿下,再逼令他让守军放下武器,这样,寿春不就不攻自破了嘛!” 杨秋的双眼一亮:“好,你小子这个办法好,不过,徐元喜能相信咱们吗?” 里先笑道:“我看能相信的,今天首领入城,他不也是笑脸相迎嘛,晋人战斗力不行,当年那殷浩就是靠了姚襄打先锋,我看,这徐元喜也是动了同样的心思,想让我们为他卖力呢。” ===第三百六十九章 寄奴孤身入敌营=== 杨秋勾了勾嘴角:“那我明天就去见徐元喜,你们在这里好生约束部下,记住,要他们少喝点酒,管住嘴别胡咧咧,要是让晋人听到咱们的计划,那大家都得完蛋啦!” 他的话音刚落,突然帐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,一个传令兵慌张地撞了进来,行礼道:“首领,那个叫刘裕的幢主又来了!” 众人先是一愣,转而脸色微变,齐齐地看向了杨秋,杨秋缓缓地站了起来,沉声道:“他带了多少人来?” 传令兵勾了勾嘴角:“就带了几十人前来,赶了二十头牛,五十头羊,说是来劳军的。” 杨秋睁大了眼睛:“他没带军队来?” 那传令兵摇了摇头:“没有,就几十个人,还有十几个赶牛羊的民夫。哦,对了,他们还用大车运了五十坛酒呢。” 杨秋摆了摆手:“知道了,就说我马上去迎他,让他在外面等会儿。” 当传令兵退出大帐后,额白赤勾了勾嘴角:“首领,他真的是来劳军的吗?怕不是来刺探我军虚实的吧。” 里先摆了摆手:“要是别人也许是来刺探虚实的,可这个刘裕,不是在外面就看到我们的军队嘛,用不着再刺探什么军情吧。” 杨秋冷笑道:“我知道了,他大概是想摸清楚我们的实力,然后帮他们守寿春城呢。” 额白赤睁大了眼睛:“首领,为何这样说?他难道就不是来查探我们是不是真心过来投诚的吗?” 杨秋哈哈一笑:“放心,如果他们怀疑咱们,就不会让荆州的军队撤走了,那三千兵马是监视咱们的,这就走了,说明对咱们放心,看来,这寿春守将徐元喜,现在是真缺兵马,而且也是相信了咱们能帮上忙,这样也好,让娃儿们全都别喝酒烤火了,到营帐里呆着,卫兵全部就位,让他们看看咱们的军容,还有,所有人都管住嘴巴,晋人来了无论问什么,都不许回答!” 里先的脸上挂着谄媚的笑容:“这个首领放心, 所有人都哈哈大笑,杨秋大步向着帐外走去:“走,随我去见见那刘裕!” 一刻钟之后,仍然是这个帅帐,刘裕一身便装,站在杨秋的面前,杨秋盘膝坐在他面前的地上,笑道:“刘幢主,咱们氐人习惯这样盘腿坐,军帐之中不象你们晋人那样有大案,还请见谅。” 刘裕微微一笑,拱手道:“杨将军,在下对于北方的军制也知一二,如果您不见外的话,在下也想跟您一样盘腿坐下。” 杨秋哈哈一笑:“好,很好,请坐吧。” 刘裕直接就坐了下来,而他身边的慕容南也跟着坐下,杨秋看着刘裕,笑道:“还是刘幢主挂念着咱们啊,不瞒你说,咱们这次一路南下,缺吃少穿,只是落难来投,也不好意思向徐将军开口,本指望到了广陵之后有谢镇军的接济,但这次刘幢主送了牛羊与美酒,可真是让咱们的弟兄开颜哪!” 刘裕微微一笑,摆了摆手:“咱们汉人的礼仪嘛,就是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!肯定是要有所招待的。徐将军挂念着氐军兄弟们,说人家抛家弃子,落难来投,咱们要是不尽东道主之谊,就太说不过去了。反正寿春城中有的是粮草,正好分一点给各位。” 杨秋与里先相视一眼,里先换上了一副笑脸:“刘幢主,有句话不知当不当问。” 刘裕看着里先,回道:“里将军请说。” 里先勾了勾嘴角,说道:“请徐将军早点给我们开个路引官凭,我们也好早点到广陵,我家杨将军跟您,跟徐元喜将军都说过,咱们这是一路逃难,不想多作停留的。” 刘裕笑着摇了摇头:“ 这次在下前来,正是跟杨将军和各位商议此事的。你们的情况,在下已经禀报了谢镇军,他的军令也 已经传了过来,要各位就地驻守,助防寿春!” 所有的氐将脸色都为之一变,额白赤嚷了起来:“咱们杨将军说过,我们不打仗的,要是苻坚看到了我们与他们对战,肯定要治罪咱们的家人的。” 里先也跟着说道:“就是,咱们可是对秦国谎报战死的,如果出现在他们的面前,那我们在秦国的家人可就完了。” 刘裕平静地摇了摇头:“各位,你们多虑了。也请体谅一下我们的难处,这次秦军大举南下,淮北之地直接弃守,大批百姓南撤,现在广陵,甚至是建康都是人心惶惶,这时候如果你们这二千多胡骑一下子出现在广陵城外,会引起巨大的恐慌的,寿春这里毕竟是前线,但你们这次出现时,仍然让百姓四散惊逃,要是到了广陵,只怕会吓得全城百姓崩溃,所以谢镇军严令,你们不能再向前走了。” 杨秋咬了咬牙:“我们是落难来投,如果晋国不肯收留,那是要我们的命啊!苻坚决不会放过咱们的!” 刘裕笑道:“当着杨将军的面,我也不拐弯抹角了,谢镇军要守广陵,不会允许你们过去,但是寿春的城防坚固,城中兵马粮草充足,也不是秦军能轻易攻下的,现在我们大军已经集结,很快就会前来寿春,与秦军决战,这次我们北府兵以我为先锋,率三千人马来援,加上城中本来的五千守军,足以守住寿春,而各位如果入城助守,那更是如虎添翼了,一旦守住寿春城,以这个军功,谢镇军也没有理由不让各位过江去南方了。” 杨秋的双眼一亮:“城中有八千兵马?” 刘裕微微一笑:“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,我们怎么可能让城外的荆州军离开呢?杨将军入城便知。要是你们怕给对面的秦军认出来,可以换上我们晋军的衣甲,把马匹集中到城里,那秦军不就认不出来了吗?” 杨秋的眼中光芒闪闪,似是在判断刘裕的话,一边的慕容南微微一笑,突然开口用鲜卑语说道:“杨将军,我拓跋南当年也是这样投奔大晋的,不为人做事,怎么取得人家的信任呢?” ===第三百七十章 鲜卑拓跋源流考=== 此话一出,全帐的氐人一下子全都跳了起来,大家用着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慕容南,仿佛在看一个妖怪,里先失声道:“你,你是鲜卑人?” 慕容南微微一笑,改用氐语说道:“不错,我正是鲜卑拓跋部落的人,当年秦国灭我代国,我拓跋氏族人失去根本,四散漂流,跟你们一样,我们也被秦国安置在河南淮北一带,受尽秦国那个兖州刺史彭超的欺压,所以,我们才找机会逃亡到了大晋。上次君川之战,我们随晋军出征,正好报仇雪恨了!” 杨秋上下打量着慕容南,沉声道:“怪不得上次看你们的这两百余骑,骑手的骑术精熟,马匹也是膘肥体壮,绝非以前我所见过的晋军所能办到。原来是找了称雄塞外的鲜卑拓跋氏的高人啊。” 慕容南点了点头:“我们是拓跋宴君的手下,当年他听信谗言,竟然动手弑父,这才导致我们代国内乱,给秦国有机可乘,最后国破家亡。后来苻坚说我们是叛贼的部曲,不能享受普通族人的优待,要迁居河南,立功赎罪。彭超就以这个为由欺压我等,抢夺我们的牛羊战马,淫辱我们的妻儿老小,打仗还要我们冲在一线,杨将军,你说要是换了你,能忍这口气吗?” 杨秋哈哈一笑:“看来我们是一路人啊。没想到在这里,还能见到鲜卑兄弟,很好。现在你们在大晋过得如何?” 刘裕笑道:“拓跋兄弟他们上次过来了两千余骑,君川之战时立了大功,现在已经成了建康城的宿卫军,我们的皇帝很信任他们,也给他们很多赏赐,现在他们过得很好,比在秦国好得多,你看,这回秦军南下,他们就自告奋勇,主动到一线来战斗了。” 杨秋看着慕容南,眼中闪过一丝冷芒:“拓跋兄弟,你们这样为大晋卖力,就不怕万一失手,苻坚不会放过你们吗?” 慕容南叹了口气:“杨将军,我觉得人贵有自知之明,我们不堪秦国欺压,逃亡到大晋,大晋肯收留我们,也是看我们这些人在战场上有用,咱们得知恩图报,也要建功立业,不然我们这些北方胡人除了打仗还能做什么?再说现在是秦国入侵,要是我们不奋力一战,保住大晋,只会跟着一起完蛋,到时候天下虽大,我们又能再逃到哪里去呢?” 杨秋点了点头:“你说的也有道理,这么说,我们除了帮大晋战斗,也没别的选择了?” 刘裕微微一笑:“杨将军,这次正是好机会,让你们可以证明自己对大晋的忠诚,也证明对大晋的作用,就象我刘裕,以前不过一个无名小卒,君川一战,得了点战功,现在不也是被谢镇军委以重任了吗?将军在秦国就是多年宿将,如果能得到大晋的信任,必有大的作为的。” 杨秋眼珠子一转,说道:“还请二位贵使先回避一下,我要跟我的部下们商量一下,毕竟,兹事体大,原来我跟我的族人们说,来大晋后不会再有战斗,不会再有流血,但现在要重新编入晋军守城了,还要说服他们才行。” 刘裕笑着长身而起,向着杨秋行了个礼:“等您的好消息。哦,对了,不管你们作出如何的决定,这些牛羊和美酒,都可以让您的弟兄们先享用一下,弟兄们一路远来,辛苦了,过两天也许秦军大军来了,寿春的城内也要粮食管制,未必有这些好东西吃啦。” 杨秋点了点头:“明白,请二位稍等片刻,我们议议就来。” 当刘裕和慕容南走出大帐,来到帐外一处僻静之所后,刘裕舒了口气,说道:“看来这些氐人也在想办法赚寿春城,这个时候了还在军议,我们来的正是时候啊。” 慕容南看着营地内已经开始杀牛宰羊,开怀畅饮的氐人军士们,勾了勾嘴角:“这些氐人永远也不会变,只要有羊肉串和酒,就会高兴了。刘裕,其实我们没必要赚杨秋他 们入城,只要把他们灌醉了,直接杀掉就可以。” 刘裕勾了勾嘴角,摇了摇头:“
相关推荐:
镇妖博物馆
乡村透视仙医
蝴蝶解碼-校園H
红豆
深宵(1V1 H)
我的风骚情人
淫魔神(陨落神)
顾氏女前传
武当青书:诸天荡魔至洪荒
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(H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