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王小说

帝王小说> 尊敬的扫帚骑士大人 > 第117章

第117章

声:“跟我来!”一百名班直侍卫小跑着向梁太后的寝宫杀去。 待阿妹勒离开后,李清游目四顾,观察起当前的形势来。因为王城的守卫本就有西厢的人参与,嵬名荣的一部兵力很容易就攻入了王城之中,与东厢班直平分了半边的王城。于是,东厢班直侍卫隔着一条窄小的金水河阻击攻入王城的西厢班直侍卫,而未入王城的西厢班直侍卫也并没有绕道进城,而是继续猛攻据守王城的东厢班直侍卫。嵬名荣的意图很明显――困住夏主,不求一战成功,只求不让夏主逃脱。只要梁乙逋的大军一到,胜利就唾手可得。 保护夏主突围,是李清现在唯一的选择。如果阿妹勒能吸引嵬名荣一部分兵力就好……李清已没有时间多想,转身便往殿中走去。一身戎装、惶惶不安的夏主秉常看见李清进来,腾地起身,恼怒地问道:“嵬名荣果真要犯上作乱么?” “是。”李清不想在这种无聊的问题上浪费时间,简短直接地回答后,便径直说道:“贼兵势大,请陛下速速上马东狩。” “东狩?”秉常怔了一下,立即摇头,大声叫道:“我是大夏的皇帝!走,我要看看西厢班直谁敢弑君?!” “陛下!”李清无礼地直视秉常,沉声道:“贼子已丧心病狂,陛下万乘之尊,岂可涉险?!只须抢在梁乙逋大军到来之前,杀出城去,东狩静塞军司。陛下再召集各路大军勤王平难,叛乱可平。” 秉常却不去理他,快步向殿外走去,李清与众亲信臣子、侍卫慌乱跟了上去。“陛下”、“陛下”叫个不停,但是秉常却毫不理会。 秉常走到距金水河边五六步处,西厢攻势正猛,不断有守河的侍卫战死。但众将士见皇帝亲来,顿时士气大震,一齐高呼:“兀卒万岁!万岁!”前赴后继地冲上前去,生生又将西厢人马击退。 秉常意气风发,又上前几步,朝河对岸喊道:“你等本是朕之亲信腹心,怎敢犯上作乱?!必是受嵬名荣挟持,若能迷途知返,助朕平贼,朕当恕尔等之罪!有能得嵬名荣首级者,即刻封万户侯,拜大将军!若冥顽不化,族灭!” 西厢侍卫一阵迟疑,却忽听阵后一人尖着嗓子大声吼道:“皇上已被奸臣挟持,言不由心。太后有令,有诛杀乱臣李清者,即封将军,赏金三十两!” 众侍卫回首望去,喊话的正是太后的亲信宦官,顿时疑心全无,大声嘶吼着,向河这边杀来。秉常还要说话,却早被震天的杀喊声遮住,风雪之中,有几支箭几乎从他耳边贴着耳朵飞过,吓出秉常一身冷汗。早有几个侍卫连拉带抱,将他拉到安全之处。 “陛下!”李清不待秉常定下神来,再次劝说道:“请速速下令东狩!” “罢!罢!”秉常此时也无奈何,只得下令:“东巡韦州。” “陛下圣明。”李清正要安排人众断后,忽然,只见灰蒙蒙地一团东西冲他飞了过来,他侧身躲过,那东西便摔在他身前几步远的雪地上。他定睛看去,这才看清袭击他的原来竟是用灰布包着一团东西。一个亲兵不待吩咐,已快步上前,将布扯开,便听“啊”地一声惊叫,那布里面露出一个血淋淋的人头,赫然便是去“保护”梁太后的阿妹勒的。 与此同时,对岸也传出“万岁”的呼吼声。 秉常结结巴巴地说道:“太……太后……” 李清转过头望去,果然是梁太后在侍卫的拥簇下,亲临战场了。他的心立时沉了下来,暗暗咬牙道:“若去的是史十三,不至于此!” 但是便到此时,史十三依然不见踪影。 他也无暇懊恼太久,眼见梁太后要说话,他深知梁太后厉害,连忙抢先喊道:“嵬名荣作乱,挟持太后,大伙儿和他拼了!杀了嵬名荣,封万户侯!” “杀了嵬名荣,救出太后!”负责金水河防线的两名武官举起刀,大声吼道:“杀!”众侍卫立时冲过河去,与西厢侍卫杀成一团。 这支西夏地位最尊贵、最精锐的部队,在一个最不适合战斗的日子里,进行着嗜血的内斗。尸体不断地倒下,鲜血几乎将白雪染成红色,双方却还是打了个平手,东厢没有后退一步,西厢也没能前进一步。 秉常与李清没有在金水河边多做停留。当这里处于缠斗之中时,王城那边传来了一个好消息。一伙来历不明的人,突然袭击了王城东门外的西厢班直军,守城的东厢侍卫趁机出城,前后夹击,东门外的西厢班直竟被击溃了。 “史十三来得正是时候。”不用多问,李清也知道是史十三到了。 李清护着夏主向东门奔去,沿途不断召集侍卫,到达王城东门之时,身后竟也有五百余人。 守卫东门的武官见到夏主与李清到来,连忙上前迎接。 “从背后袭击叛军的那帮人呢?”李清见到他,张口便问道。 “禀将军。那似是民间义军,击溃东门叛贼之后,其首领说事不宜迟,往南门偷袭叛军去了。”见到李清神态,他便不敢说真话,实际是他怕出事,不敢放史十三等人进王城。史十三迫不得已,转战王城南门。 “南门?!”李清倒吸了一口凉气,“南门有嵬名荣亲自领兵!” “末将看他们作战勇猛,兼有风雪为助,必能成功。” “罢了!”李清也无暇再多说,“你立即下令,集结所有人马。” “是。”武官怔了一下,立即反应过来是要突围了。马上跑了开去,大声呼喊怒骂,将所有能战的侍卫全部召集起来,一起在东门之外集合。李清点了点人数,也有千余士卒,只是士气低落,许多人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作战一天,早已疲惫不堪。 李清暗暗叹气,脸上却不敢表露出来。他让秉常脱了衣甲帽子,找一个与秉常差不多模样的侍卫穿了,却让秉常穿着侍禁一级武官的服饰。将这些事调停妥当了,这才大步走到集结的侍卫们之前训话。 “众儿郎听着!此番叛贼作乱,皇上要东狩召兵平叛,如今正是忠义之臣奋不顾身之时!若能护得皇上周全,克定叛乱之日,你我人人都是护驾有功之臣。封官拜爵,妻荣子贵,不在话下!但万一兵败,误了皇上国家,人人也都死无葬身之地!大伙儿都要奋勇争先,不可抱侥幸之意,若有怯敌惧敌者,立斩不赦!”风雪呼啸,李清带着杀意的声音依然清晰地传进每个人的耳中。 “是!”众人轰然答应。 李清冰冷的目光,扫过每个人的脸上。众人尽皆凛然。李清看完所有人,方转头对秉常说道:“陛下,臣必护得你周全!” 秉常微微点头。 “唰”地一声,李清拔出刀来,高举向天,大声吼道:“出发!” 一千人排成几列,浩浩荡荡地出了王城。因为风雨未停,街道上有些地方雪深难测,所以,虽然号称“突围”,实际上所有人也只是在骑马慢跑。此时此刻,李清也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,这样的大雪,一样也会限制梁乙逋的行军速度。 王城南门外。 在巷战中,史十三率领的地痞无赖们,未必没有他们的长处。他们从各个建筑的后面、雪堆之中,突然冒出,或是给嵬名荣的西厢侍卫一冷刀,或是扔出一块石头,待到这些精锐中的精锐,御围内六班直的侍卫们集结起来追击之时,他们早已不知去向,消失在白雪之中。 嵬名荣努力勒束着自己的士兵。“休管那些该死的兔子!”他执刀大声吼着,“盯紧南门,不要那些叛军有机会出城。”突然想起什么,又一把拉住一个亲兵,大声吩咐道:“带几个人去看看东门。” 那个亲兵答应了,叫上两个人,骑着马便向东门方向奔去。这三人骑马驰出不过一百步,便听到啸耳的风声,一个人影从他们驰过的一棵树上跃身扑下,稳稳落到了一个亲兵的马上,便听到“喀嚓”一声,那亲兵脖子被扭断,摔下马去。他的马却在那人操纵下,没有半点停留,瞬时便赶上另一个亲兵,那亲兵正回头张望,就只见白光一闪,那人手起刀落,又一个亲兵死于非命。余下一个亲兵听到声响,早已吓得魂飞魄散,拼命鞭打着坐骑往前跑,那人却不再追赶,勒马哈哈长笑。嵬名荣看到此情,刚刚松了口气,不料笑声未已,那人手中的刀脱出而飞,在空中划出一道红线,正好砍在余下的那个亲兵的背上。“扑通”一声,那个亲兵也跌下马来,活不了了。 “这人是谁?!”嵬名荣惊疑的问道。他的亲兵也不是好惹的,与寻常武将对打,也能战上几十回合不分胜负,这样三招毙三命,被人杀小鸡一样杀了,不止是嵬名荣,连他的将佐们也惊呆了。 没有人认识那人是谁。 “东门这么久没有人过来联络了。”嵬名荣思忖着目前的形势,“定是被皇上突围了。这些人是用来纠缠我的,使我不能追击。” 想通此节,越想便越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。 无论如何,不能让夏主出兴庆府。夏主如果逃到一个地方诸侯的地方,西夏必然掀起内战。辽国内战之时,宋人还无力插上一脚,西夏要内乱,运气就绝不会有辽国那么好了。 “众军听令!”嵬名荣又开始出招。 嵬名荣如此相信自己的直觉,竟然召齐了王城南门外全部的兵马,列着行军队列,径直向兴庆府的内城东门追去。面对着这样规模的部队,史十三所率领的那些“民兵”,是绝不敢招惹的。何况,史十三也不知道嵬名荣的意图。果然,嵬名荣的人马几乎是畅通无阻地通过,径直向内城的东门扑去。 就在王城南门守将与史十三几乎是同时松一口气的时候,二人前后接到了夏主“东狩”的消息。 “奶奶的!”几乎不用多想,就知道嵬名荣是做什么去了。王城已没有再守的必要,南门守将立即弃城,率着部下的侍卫,尾随着嵬名荣部的足迹追了上去。 而史十三则反应得比他更快。 但是,当大势已经决定的时候,无论应变如何得体,也只能徒增遗憾,却极难改变事情的结果。 史十三率领的“死士”们先一步遇到伏击。 箭雨! 那一瞬间的箭雨,使得密密麻麻的飘雪都在空中融化,只见如蝗虫蔽日一般,飞啸而来,顷刻间,数以百计的人变成尸体,有许多人直接被射成了刺猬。并行的两条街道上,都只有箭、插满箭的尸体、还有一些受了箭伤的活人。 这不是嵬名荣的部队所能有的规模! 史十三立刻就意识到了。 而且,这是一个大雪天,只有真正有过很多实战经历的军队,才可能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,形成这样的箭雨。 “梁乙逋进城了。”史十三喃喃骂了一句,咬着牙,单手拔出正中左臂的箭杆,随便撕了块布给自己包扎了一下。 自己带的那些“死士”,现在活下来的可能不到三分之一,有些人已经眼珠四顾,想要趁机开溜;有些人躺在雪上装死;还有一些干脆跪在地上痛哭,准备投降。真正想亡命一搏的,可能连十个都不到。 街道的两面出现了数量庞大的夏军。每个士兵手中都拿着盾牌与单刀,他们小心翼翼地进巷,割下每一个死者的头颅,拿走他们的财物,杀死每一个还活着的人。 所有活着的人,看到他们的行为,都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,大家拿着兵器,缓缓后退,全部集中到了史十三的周围。但是那些西夏兵仿佛是看到了他们没有弓箭,却并不着急,依然只是慢腾腾地向中间挤压过来。 时间仿佛在滴答滴答地走着。 史十三感觉到了每个人粗重的呼吸声。 “这里就是我的葬身之所么?不知李清与夏主怎样了,不知她怎么样了……”他眯着眼睛,打量着越来越近的西夏兵。 此时,隐隐约约,从附近传来人马痛苦的喊叫与嘶鸣声,史十三虽然不知道这是与他一道追出来的南门守将,被嵬名荣杀了个回马枪,但是也明白那些东厢侍卫的命运,不会比自己好多少。 当史十三与南门东厢班直都陷入重围之时,夏主与李清,也到了需要直接面临自己命运的时候了。 “周围的街道,到处都有士兵。”斥侯的报道让人沮丧。他们一路上不断碰到梁乙逋的前锋小队,一直杀将过来,此时离内城东门不过数箭的距离,却发现各城门的兵力都非常雄厚。而且都有梁乙逋的军官接管。 “梁乙逋已经完全掌握住兴庆府了。”秉常的话里带着一丝绝望。 “陛下,李郎君。”身着秉常服饰的侍卫突然说道:“让我去引开他们……” 李清还在思忖,这可能是最后一张牌了。 “不必了。”秉常打断了他们,“我们把衣服换回来。” “陛下?”李清抬起了头。 “即便被俘,也要有王者的威严。”秉常此时反而想开了。“快点。” 侍卫望了望李清,李清无奈地点点头,他连忙脱下衣服,与秉常对调过来。 “李郎君。”换回夏主服饰的秉常,的确更像是一个君主了,“梁氏欲得你而甘心,我只是担心你……” “陛下!”李清拜倒在地,眼眶湿润了,“臣深误陛下,万死难辞其咎。” “他们若敢弑君,也是千古骂名。”秉常安慰性地说道。其实他也没有把握,这毕竟只是一杯毒酒的事情。 李清哽咽着说不出话来。 “李郎君,你说仁多瀚能来救驾么?” 李清摇了摇头。如果仁多瀚能对付得了梁乙埋,还用这么麻烦么?本来如果夏主不在梁乙埋掌握之中,或者还有机会。 “那我们君臣,就注定要落在梁氏手中了?”秉常这时候异常冷静。 “除非……”李清没有说完。 “除非什么?” “除非是南朝出兵。”西夏交给梁氏,还不如交给宋朝。这是李清真实的想法。 “南朝?!”秉常喃喃一会,说道:“我若死了,祖宗基业,就落入梁氏之手。纵便不死,这江山也是梁氏当权,我不过行尸走肉。与其如此,还不如便宜南朝!南朝若能为我报仇,我也不失封侯爵,为富家翁!” 秉常一面说着,一面从身上撕下一块白布。反手一刀,将自己的坐骑杀了。用手指沾点血水,就在白布上写起字来。写完后,又取出玺印印了,这才叠好,交给那个曾扮成自己的侍卫。压低声音说道:“你拿着这个奏章。朕与李郎君,都逃不过此劫。你要侥幸逃出,送至南朝,南朝必有封赐。要是逃不出,献给梁乙埋,也是大功一件。总是不让你枉跟朕一场!” “皇上!”侍卫接过秉常的奏章,哭倒在地。 李清上前扶起他,低声道:“莫要引人注目,引祸上身。” 那个侍卫忙擦拭眼泪,将血布收入怀中,退到一边。 四面的脚步与吆喝声越来越清晰可闻。这数百人的大队人马,离被发现也没有多久了。果然,没多久,街道的两面都出现了军队。 “皇上在此!叫梁乙逋前来迎驾!”李清的呵斥,将街口的军队都吓住了,他们既不敢前进,也不敢离开。只得派人去通知上官。没过多久,这条街几乎被梁乙逋的军队包围了里外三层。进来拜见秉常的官员也越来越多,但是秉常一直不予理会。 秉常与李清以及几百幸存的东厢侍卫,都静静地等待着。 终于,一个得意的声音在街中响起:“臣梁乙逋救驾来迟!请陛下恕罪。” 秉常冷冷地望着拜倒在地梁乙逋,但是梁乙逋却没有等待秉常的旨意,自己站起身来,他假装不去看脸涨成猪肝色的秉常,只是高声命令道:“迎皇上回宫,将叛贼李清拿下!” “慢!”李清大喝一声,他正了正衣冠,朝秉常拜了两拜。站起身,环视众人,目光落到梁乙逋身上。李清猛地拔出剑来,轻蔑地骂道:“大丈夫岂能受小人之辱?!”说罢反手挥剑割颈,自刎而死。 梁乙逋看了一眼死在面前的李清,咬牙咒骂得:“贼汉儿!休道死了皆休,我必诛你满门!” 又看了脸色苍白的秉常一眼,喝道:“迎主上回宫!” “迎主上回宫!” “迎主上回宫……” 兴庆府的风雪,越下越大了。 第九章 贺兰悲歌 第八十节 陕西的三月,草木已经发出新芽,但空气中依然还有着丝丝寒意。 这是熙宁十三年的三月四日的傍晚。距离西夏己丑政变,已过去了一个月。因为文焕与仁多保忠成功逃过梁乙逋的追杀,在十余日后到达静塞军司的控制区,于是正月己丑日兴庆府发生政变、夏主被幽禁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。仁多瀚立即向西夏十二监军司派出使者通报此事,但是这位西夏国地方诸侯中的强者,却非常的谨慎,并没有立即站在与梁氏势不两立的位置上。这一点,出乎许多人的意料。 仅仅在仁多瀚得知政变部分事实的两天后,大宋陕西路安抚使石越的公案上,就摆上了一份有关西夏政变详情的情报,这份情报同时以金字牌递发枢密院乃至御前,以宋朝的驿传体系,可以保证最多四五日之后,这份情报能够摆在大宋皇帝的御案之上。因为熙宁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是己丑日,所以宋朝的这份情报称当日西夏发生的政变为“己丑之变”。到了二月底,京兆府的《秦报》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得知西夏政变的消息,卫棠亲笔撰文,头版头条冠以“己丑政变”之名,各大报纷纷转载,袭用此名,从此无论宋辽夏,不分官民,都称西夏之政变为“己丑政变”。 当然,怎么样称呼西夏发生的事情,只是无关紧要的小花絮。 宋朝的两个敌国都不安稳,但是一个让汴京的君臣们高兴,一个却让汴京的君臣们担忧。在西夏,汴京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;在辽国,耶律?F却势如破竹――这位大辽的皇帝是如此得到民众与兵士的拥戴,他大军所到之处,百姓杀掉守吏,士兵杀掉将领,纷纷投降反戈,即使得到宋朝民间的“走私者”相助,杨遵勖也毫无作为可言,只是被吓得躲在大同府的高城之下,苟延残喘。耶律?F将大同围了里外三匝,杨遵勖的倾覆,指日可待。 辽主的胜利,在一定程度上,刺激了刚刚办完曹太后丧礼的赵顼与他的臣子们的神经。 一辆简陋的牛拉三厢四轮车,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,停在宜君县驿馆之前。 “各位官人,宜君驿到了。”一个老迈的厢兵车夫朝车厢唱了个无礼喏,大声招呼道。车帘掀起,七八个旅人弯着腰陆续走下驿车。 “咦?有怪物!”突然,驿馆前一个小孩子大声叫喊起来,几个驿吏、铺兵慌忙抄起身边的诸葛弩跑了出来,四下张望着,一面大声问道:“在哪里?在哪里?”他们虽然只是不教阅厢军出身,但毕竟是吃过兵粮的,胆气比旁人壮上几分。 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从一辆骡拉驿车后露出半个头来,指了指刚刚从驿车下来的一个人,怯生生地说道:“在那里……长毛怪……” 众人循他手指望去,原来却是个蕃商,不由都松了口气。一个驿吏笑骂着走到小孩身后,轻轻踢了他屁股一脚,啐道:“什么长毛怪,胡人都不识得?让你来帮忙挣点小钱,可不是让给俺惹祸。还不去做事?” 那孩子见着众人表情,已知必不是怪物,但心中却依然害怕,不敢去看那个蕃商,转身一溜儿就跑了。那个驿吏朝着小孩的背影又啐了一口,走到刚刚下车的旅人跟前,躬身笑道:“乡下人少见多怪,各位官人莫要见怪才是。”又特意走到蕃商跟前,用半生不熟地官话问道:“不敢请问这位客官如何称呼?” “敝人阿卡尔多。”阿卡尔多现在已能说得出一口地道的汴京话。他这是第一次到大宋内地游玩,因为丝路断了很久,内地宋人极少见到泰西人种,进入陕西境内后,他就经常被人误认为怪物,这等尴尬,他早就习以为常,倒也并不介意。 “原来是阿……阿官人。”驿吏终于没有弄明白阿卡尔多的名字,打了个含糊过去了,又笑着向阿卡尔多道了个歉:“小孩子无知,方才多有得罪,还请不要怪罪。” “不知者无罪。” 蕃商口中冒出一句文绉绉的话,驿吏反而吓了一跳。不过,在宜君县,他这样的驿吏也算是见多识广之辈,当下又寒暄几句,便热情地招呼着这些客人进驿馆休息。从驿车上下来的旅人,多半却各自散了,只有三四人,随着驿吏走进驿馆。 宜君县的驿馆从外观上看,如同一座大院子,空间宽阔,内里陈设十分精致。宜君县原本只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县,最初隶属于坊州,熙宁间司马光主持合并州县之后,坊州撤罢并于?~州,从此宜君县成为?~延地区最南的县城,处在连接延州与京兆府长安之间的官道之上,也是陕西路驿政网中重要的一个城市。它距南面的同官县九十里,距北面的中部县(原坊州城)六十里。水运上远远不如中部县发达,甚至也不如同官县,但是依靠通过宜君县的官道,却也使得商旅渐渐增多,连带着商业也繁荣了许多。宜君县的驿馆与同官、中部两县的驿馆每天拂晓时分,都有一趟驿车分别驶往对方的城市,到傍晚时就可以返程回到各自的城市。此外宜君县还有一趟驿车连接县内有着矾矿场的升平镇。 随着军制改革的顺利推进,在石越的力主之下,借着军事上的大胜带来的边境压力减轻,宋朝彻底改变了以往分兵防守处处虚弱的痼疾,进一步完善了边防体系。以前的“军事路”虽然被废除,但是却在陕西与西夏的边境,又设置了延绥、环庆、秦凤、熙河四个“行营”(“行营”比“军事路”更加完善,它完全与民政等方面脱离了关系,只是一个纯粹的军区机构),由长安为四大行营的总后方――这样的设置,实际上是石越与枢密院博弈的结果,四大行营依然归安抚使司节制,但是行营都总管与行营监军都虞候分别由枢府、卫尉寺指派,这样既保证石越在陕西的权威,又减少了宋朝对

相关推荐: 镇妖博物馆   乡村透视仙医   蝴蝶解碼-校園H   红豆   深宵(1V1 H)   我的风骚情人   淫魔神(陨落神)   顾氏女前传   武当青书:诸天荡魔至洪荒  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(H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