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8章
,一管就死,一放就乱,史书上那么多英豪都感叹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,我何德何能,可以回答这种问题?” 王言卿脑子里很乱,她想不出答案,默默站在陆珩身边,和他一起看向茫茫海域。 这是一个血腥的时代,党争激烈,战火纷飞,每天都有官员卷入朝堂内斗而亡。但这同样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,朱纨,戚继光,胡宗宪,俞大猷,京城里有皇帝、夏文谨、张敬恭,或许,还应该加上傅霆州和陆珩。 人才辈出,就是盛世的重要标志之一。他们每个都是顶尖的聪明人,齐聚在同一个舞台上,惺惺相惜又自相残杀。她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,亲眼见证了这些天才的风起云涌。 王言卿问陆珩:“倭寇一战影响深远,将来必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可是,史书只会写胡宗宪巡抚浙江,巧计擒贼,戚继光、俞大猷保家卫国,英雄名将,其中可能丝毫不会提及你。你不会不甘心吗?” 陆珩失笑:“人生连自己这几十年都活不明白,管身后名声做什么?对锦衣卫指挥使来说,出名可不是什么好事,我巴不得所有人都不要记得我。” “你真的不在乎吗?” 陆珩望着遥远的海平面,海天一线,灿烂星河像是要倾入海中。天地如此广阔,人何其渺小? 陆珩说:“现在大明繁荣昌盛,百姓安居乐业,就够了。” 有人光芒万丈,名垂千古,就要有人站在黑暗中,负重前行。盛世不只是光鲜亮丽的,更多地方隐藏在泥里,溃烂生蛆,需要有人剔掉里面的腐肉,扛着它继续前行。 但将来大家能记住的,始终是那个辉煌强大的盛世。 海风越来越冷了,再等下去城门要关闭了。陆珩和王言卿相携下山,他们两人的马系在树上吃草,看到他们回来,兴奋地长鸣。 陆珩先解开王言卿的马,将缰绳递给她。王言卿熟练地翻身上马,她坐好后,陆珩也上来了。两人无需再多言,陆珩轻轻喝了一声,骏马立刻展蹄飞奔,王言卿随即跟上。 他们没有叫侍卫,一前一后朝城门奔去。 背后新月如钩,寒风萧萧,前方九重城阙,万家灯火。 而此刻,唯有他们两人。 第132章 喜脉 倭寇战争逐渐步入正轨,傅霆州学的是传统兵法,虽然不擅长水战,但知道如何用人。胡宗宪为人圆滑,善用诡计;戚继光自创鸳鸯阵,因地制宜;俞大猷风格刚猛…… 自古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,而现在涌现出这么多出色的将领,可见天意都站在大明这边。但陆珩没时间等战争胜利了,接下来是正规军的战场,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,可以功成身退了。 陆珩清点人手,准备率领锦衣卫回京。回京前,他询问了朱毓秀的意思,朱毓秀不愿意去京城,也拒绝了送她去投靠亲戚的提议,而是选择留在苏州,替父亲和祖母守孝。 七夕那天内应盯着朱毓秀和朱祖母,朱家老仆反而逃过一劫,如今继续回小姐身边伺候,一老一少相依为命。既然这是朱毓秀的决定,陆珩没有勉强,而是写好了陈情奏折,等入京后递给皇帝,让朝廷封赏、安顿朱毓秀。 陆珩同时给玉钟办了放良手续。玉钟一出生就在青楼,天生乐籍,但她给陆珩提供了许多官员情报,陆珩念在她协助抗倭有功,同时为了保护她不受官员报复,就销毁了她原来的籍贯,给她另外置办身份。 这对风月场中的女子来说,无异于重新投胎,改头换面。 如今南京锦衣卫掌握在陆珩手里,更改一两份户籍对陆珩来说再容易不过。但玉钟生父不明,没有姓氏,陆珩问她要换什么新名字,玉钟想了想,说:“我没有姓氏,但妹妹是被哥嫂卖进青楼的,没入行前姓殷。我便跟了妹妹,以后姓殷吧。” 从此,青楼头牌歌姬玉钟消失,民间多了一位叫殷玉钟的女子。 陆珩处理完善后事情,便要准备回京了。许多人抢着要给他践行,陆珩明面上答应,但真正出发那天,陆珩谁都没通知,悄悄动身。 那天下着细雨,王言卿提裙登上船舷,丫鬟小心用伞挡住飘来的雨丝,抱怨道:“夫人,雨越来越大了,您快进船舱吧。” 王言卿应了一声,正要转身,忽然透过蒙蒙雨幕,看到码头上停了一辆车。车厢边站着一个女子,裙角被雨打湿,看起来已经等了很久。 殷玉钟得知陆都督这几天即将离开,但她不知道是哪一天,只好天天来码头等。幸好,今天等到了。 殷玉钟看到王言卿,没有上前,只是远远屈膝行万福,祝王言卿一路平安。王言卿也笑了笑,回了个万福。 此去一别,多半再无相见机会。彼此珍重,余生万福。 丫鬟看到王言卿停顿,顺着王言卿的视线看了看,轻声唤:“夫人……” 王言卿收回视线,淡淡道:“走吧。” 殷玉钟目送船队划开江波,劈风斩浪,朝烟水深处驶去。江上漫着一层雾,船只渐渐看不清了,殷玉钟抹去睫毛上的水气,转身走上自己的马车。 她在青楼多年,倒也攒下些银两,余生只要不大手大脚,倒也不愁生计。她突然获得了自由,却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。 她想起妹妹以前说,如果有一天攒够了赎身银子,就去杭州隐居,每日睡到自然醒,下雨天就去泛舟西湖,看看什么叫淡妆浓抹总相宜。殷玉钟心道,那就去杭州吧。 她生前还笑称,说她叫殷琴,她叫玉钟,她岂不是天生就该捧着玉钟姐姐?不过一句笑谈,她却当了真,非要去买玉酥糕。 如今,玉钟终于有机会恢复自由,身边却再也没有同行泛舟的人了。 船上,丫鬟收起伞具,她提着热茶回来时,发现夫人还坐在窗边,静静看着码头方向。丫鬟朝外看了一眼,去里间拿来披风,说:“夫人,江上风大,雨丝都飘到窗户里来了。你小心着凉,回里面坐吧。” 王言卿淡淡应了句好,合上半边窗,起身回屋。丫鬟给王言卿倒了热茶,问:“夫人,您在担心那个女子吗?您尽可放心,都督将痕迹清理的很干净,别人不会找到她的。她们这种头牌一夜千金也不成问题,她私库里有的是银钱,以后就算不嫁人也不愁生计的。” “我知道。”王言卿道,“终究相识一场,希望她余生过得如意。” 报国岂须男儿躯,草根深处多志士。别了,朱毓秀,殷玉钟,江南。 他们来时危机重重,回去时却很顺畅。来时是盛夏,归去已是寒冬,正好赶上了北运河结冰,他们后半程只能改成陆路。 不过,好歹赶在年底进京了。陆珩先送王言卿回陆府,之后没有停歇,换了身衣服后就马不停蹄进宫,向皇帝汇报任务。 倭寇战报有傅霆州和胡宗宪送来,皇帝早就知道前线战情了,陆珩要禀报的,是朱纨、倭寇及背后牵扯的江南官场一案。 陆珩嘴里说出来的话,肯定再三美化自己,说杀庞云起、陈铭乃不得已为之。皇帝并没有计较,他在意的是结果,他只看到陆珩去江南后,对倭局势马上逆转,前线接连传回捷报,好几个武将打的都不错。 先前打不赢,换帅后很快一边倒,甚至都有新人冒头了,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?只要有用,皇帝并不在意谁是谁非。 君臣心照不宣,陆珩无诏杀朝廷命官一事就此过去了。陆珩心事了结,又说起自己的另一桩功劳。 他缴获了大量鸟铳。这可以说是他此行下江南最重要的收获,调查官场是任务,缴获西洋武器却是立功。所以围剿金台岛的时候,陆珩才那么积极,一登岛就赶紧让手下抢武器。 皇帝听完陆珩禀报,果然很重视,当即让人将鸟铳拿到宫里看。锦衣卫亲自给皇帝演示了鸟铳的使用方法,皇帝看到鸟铳的威力,大受震惊,马上让人拿去研究,能仿制后就取代火铳,推广到全军。 当天陆珩在西内待到很晚才回来,他回来后神采飞扬,哪怕赶路一整天都遮不住他眼睛中的神采。王言卿心领神会,问:“你又要升官了?” 陆珩竟然笑着点头,丝毫没有自谦的意思:“嗯。” 王言卿听到后也没有多大波动,她想了想,甚至有心思烦恼:“你再升,就到从一品了吧。马上就升到头了,你以后可怎么办?” 陆珩被夫人的烦恼逗笑,煞有介事道:“你说得对。看来升太快也不是好事,以后都没有奔头了。” 王言卿淡淡看他一眼,不搭理他。对于这种人,越搭理他越得意。 没过两天,宫里果然发下旨意,擢陆珩为从一品都督同知,掌后军都督府。 圣旨上没说升官原因,但陆珩在京中消失了半年,京城众人不难猜到,陆珩这次升官,多半是因为东南倭寇战场。许多人长吁短叹,旁人一辈子都遇不到的机缘,陆珩却视之如常。他今年二十六岁,已官拜从一品,即将封无可封。这样的履历,简直骇人听闻。 而二十六岁对官场来说,不过是个起步罢了。 不提陆珩升官对官场的冲击,陆珩自己也很满意这次升迁。他之前哪怕手握大权,但一直在锦衣卫体系内打转,这次他却升
相关推荐:
沉溺NPH
我的风骚情人
交流_御书屋
猛兽博物馆
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
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(H)
女帝:夫君,你竟是魔教教主?
万古神尊
顾氏女前传
虎王的花奴(H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