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0章
代名词,没有吃过,简直是人生一大遗憾。 许多人明里暗里给秋华年递话,希望能讨要一些蚝油,有的人甚至神通广大的找到了那日的主厨黄大娘,想从黄大娘口中探听风声。 因为秋华年明说了蚝油是哪两个字,还有的人试图用生蚝来仿制。 但他们中真正吃过宴会上菜品的都是少数,更没有一个人见过黑色粘稠质地的成品蚝油,怎么可能仿制得出来。 只能徒劳的浪费材料,始终不得其法。 就这样发酵了十来日,递上门的帖子越来越多,秋华年终于“勉为其难”的松口了。 他拿出五十两银子的积蓄,在襄平府繁华路段买了一间四十平左右的铺子。 商铺比宅子贵一些,好地段的商铺更是难买,但听说秋华年要用铺子卖蚝油,许多家资丰厚的人直接上赶着要卖给他,只盼他早点开起来。 秋华年不着急,又花二十两银子,在府城偏僻的地方买了一座小院作蚝油工坊,同时与一家在宴会上聊得不错的,在海边有大渔船的商人约好大批量购买生蚝。 这七七八八的花下来,家里储蓄的银子没了大半,但秋华年也终于有了自己的产业。 铺子和院子的所有权自然是秋华年的,这点裕朝的法律不会管。 秋华年让金三象征性的把这两个地方从自己手中租下来,以他的名义开铺子和工坊,但金三的身契又在秋华年手里,所以产业实际上一直属于秋华年。 这样就规避了商户的问题。 其实裕朝法规允许奴仆经商,本就是开给达官贵人们的后门。 只有普通人会受到商户的限制,哪怕经商发达了,也世世代代脱离不了商户的身份。 院子买下,原材料也到位,正式制作提上日程。 制作蚝油的第一步是把生蚝肉从壳里取出来,然后用刷子刷的干干净净,让上面没有一丝黑色杂质。 这是所有步骤中最耗时,最耗人工的,秋华年雇了几个有担保的、住在附近的人做这个活。 接着把生蚝肉切碎,放进锅里加水加盐熬煮,熬煮上数个时辰,生蚝肉会渐渐缩小,锅里的液体变成深褐色的粘稠物质。 到了这一步,锅里的已经是最简单的手工蚝油汁了,但拍摄过蚝油制作视频的小卷王秋华年自然不会止步于此。 他在现代,一向是以卷闻名,能做到极致的绝不敷衍,才在人才济济的生活区里杀出一条血路。 虽然古代没有味精能加进蚝油里增鲜,但其他香料并不少。 秋华年按照记忆写了能配齐的香料方子,实践调整了几次,确定了最好的配比。 这第三步,就是把香料熬煮成汁,与过滤出来的蚝汁混合在一起,重新放进锅里熬煮浓缩,直到成为半流不流的质地,再起锅装瓶放凉。 与红腐乳一样,整个配方的精髓与不传之秘也在香料配比上,只要无法破解香料方子,哪怕照猫画虎的学去其他步骤,也复刻不出一模一样的美味蚝油来。 秋华年吃一堑长一智,在高粱饴配方泄露后,更加注重自己产品的“独特性”。 这个独特性不只指产品本身,也指外在的附加价值。 比如身份加持、比如捆绑销售、比如饥饿营销,比比皆是。 秋华年现在是皇帝亲封的乡君,不必担心因此得罪人,遭遇不好的事情了。 遇到不长眼的,实在不行,他就往后一躲把圣旨供出来。 第一批蚝油做好后,秋华年买下的铺子也简单装修好了。 他翻开历书,选了一个宜开张的黄道吉日。 铺子的匾额依旧是请杜云瑟写的,古朴遒劲的字迹被能工巧匠翻刻在黑漆实木上,上面挂着鲜艳的红绸。 随着鞭炮声响,红绸落下,新铺子的名字落入所有围观者眼中。 第79章 “外祖家的人除了一个,全死绝在丰山县了。” 随着红绸落下, 黑漆实木牌匾上的描金大字在阳光下清晰可见。 ——“秋记六陈”。 六陈铺子是粮食店的意思,也可以引申为杂货店,柴米油盐、小吃调料, 乃至日用百货, 无一不包。 秋华年给铺子起这个名字,是因为他不打算只卖蚝油。 秋记六陈是一个总名称, 以后他还会添加新产品, 开设更多分店。 目前六陈铺子里除了噱头最大的蚝油,还有高粱饴、爆米花、一品烤鸭辣条,以及从祝经纬负责的红腐乳坊那里进来的红腐乳。 铺子收拾得干干净净,柜台专门定做了现代蛋糕房里常见样式的柜子, 没有玻璃就用薄纱糊上可推拉的柜门, 将美食直观地展现在客人面前。 府城的什么都比县里乡里贵,秋华年给高粱饴和爆米花都提了价,高粱饴零售两文一条, 八条一整包卖十五文,爆米花十五文一包, 一品烤鸭也是十五文一包。 秋华年专门定制了印着秋记六陈图样的油纸,统一包装。 原本冲着蚝油迫不及待进来的人看见这些新奇的、色香味俱全的零食, 不由自主停下脚步,询问价格。 其中高粱饴和爆米花在漳县卖了许久,襄平府城有人仿制,但无论是卖相还是香气,都远不如秋记六陈铺子里的。 至于一品烤鸭, 秋华年之前只在自己家做过, 铺子开业拿出来,请人免费试吃, 辣条的魅力,轻轻松松就俘虏了一大批人。 最后还没见到蚝油,所有人手里先拎了几大包零食。 秋华年雇了经验丰富的伙计,与孟圆菱一起在铺子里忙活,不过他现在毕竟是乡君,迎来送往的活不用做,也没人敢叫他做,只用坐在铺子里面把握大局就行了。 铺子开业第一天,秋华年并没有把蚝油拿出来售卖。 蚝油的出产率很低,一百斤带壳生蚝只能得一斤左右的蚝油,成本高昂,同时费工费力,目前注定无法大规模生产。 物以稀为贵,秋华年打算把这点做到极致。 他对所有来打听蚝油的人说,“蚝油目前还在做着,大概三日后能得一批,也就二三十瓶。” “实在是这东西做起来费工费力,金贵的很,以后铺子每逢五、十之日开售一次蚝油,每次卖二十瓶,大家想买的可得尽早,迟了就没有了。” 定时限量销售,排队来买吧您。 被派来买蚝油的大多是达官贵人家的仆役,他们听见秋华年这么说,没有觉得不高兴,反而觉得本该如此。 不这么金贵,哪里值得主家费心呢?越难买,买到了越显得他们办事利落不是吗? 至于一两银子一小瓶的价格更不算什么了,想尝尝蚝油的,谁家差这点钱。 秋华年已经定做了上面有秋记六陈标志的小瓷瓶,一个瓷瓶大概能装二两蚝油,也就是耗费二十斤生蚝原材料。 靠海的地方,生蚝相对来说并不贵,秋华年和那户有大渔船的商贾大批进货,压了价格,一斤带壳生蚝只要十文钱,二十斤就是二百文。 其余人工费、添加香料的钱、包裝费等杂七杂八加起来,平摊到每瓶差不多是一百文成本。 总共算下来,一瓶蚝油售价一两,成本三钱银子,如果每次开售的二十瓶都能卖完,一个月卖六次,总共销售一百二十瓶,净利润就是八十四两。 秋华年列表算清楚这个账后,忍不住吸了口气,光是蚝油一项,一个月的收益,都比得上一个小庄子一年的收成了。 果然还是高门贵户的富人家的钱好赚啊。 如果不是机缘巧合下提前封了乡君,他也做不了这么大的生意。 高粱饴、爆米花等小吃,秋华年已经不自己做了,制作场地也在新买的小院里,他雇了工人完成基础步骤,只在最需要保密的配方环节,自己动一动手,或者让孟圆菱来。 秋华年现在也不怕配方被人偷去了,就算有人一比一复刻他的零食,也没有秋记六陈这样的大客流量的铺子卖它们。 每隔五日来一次,在铺子门口排长队买蚝油的达官贵人家的仆役们,是对秋记六陈最好的宣传。 买不起秋记的蚝油,买点秋记的物美价廉的小零食也算赶了潮流嘛。 那别出心裁的包装纸,还能作为装饰摆在家里,显示自己用了秋记的东西。 铺子开业第一天,准备好的零食一卖而空,秋华年和孟圆菱回到家里,对着账本算一天的收益。 “高粱饴是最卖不动的,不过也卖了不少,一品烤鸭早早就卖空
相关推荐:
朝朝暮暮
流氓修仙之御女手记
抽到万人迷但绑定四个大佬
皇嫂
逆战苍穹
医武兵王混乡村
攻略对象全是疯批
可以钓我吗
恶毒雌性野又茶,每天都在修罗场
孩子的父亲是个女的